激荡三十年-吴晓波 经典语录名句/读后感

2018-07-04
目录:> > >

经典语录名句

1.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2.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

3.专制带来效率,垄断产生效益。

4.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的过程,只不过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追认的方式呈现而已。

5.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史诗,幸而你我活在其中,幸而未完。

6.一位温州小官吏曾慨然地对我说,“很多时候,改革是从违规开始的。”谁都听得出他这句话中所挥散着的清醒、无奈和决然,你可以反驳他,打击他,蔑视他,但你却无法让他停止,因为,他几乎是在代替历史一字一句地讲出上述这句话。

7.当时全国有100万人,怀里揣着钞票和收来的身份证扑向深圳。

那是我见过的最凶狠的排队,以后一提到“改革开放”,我想起的就是那场排队。

排队的人群一个搂着一个,死不放手。饿了就吃一些面包,累了就站着睡一会,想方便的话,只能忍到三天后了。挤掉的鞋也不要了,光着脚,胶袋,鞋,杂物满地都是。大家都死死的坚持着,大家都红着眼,看谁先倒下去。

8.在江浙一带,你如果骑着自行车从这个村到另外一个村,而后座的筐里装了三只以上的鸡鸭,如被发现的话,就算是投机倒把,要被抓去批斗,甚至坐牢。

9.其实,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借鉴,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

10.过去三十年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内容简介

上卷记载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

激荡三十年》的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作品,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书中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读后感一:

全书以中国企业四十年(含第三本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变迁为主轴,勾勒出了多幅生动画面。与其说是在写中国地域范畴内的企业发展,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倒不如说是社会现实的映衬。在这种映衬下,不仅多种类型的企业在大时代的涤荡下兴衰变迁,而且社会思想变化、经济发展条件也交叉呈现变化态势。因此,结合马立城先生的《交锋三十年》来读,场面的立体感也就随之全景呈现。

第一本以1978-1992为时间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以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节点。中国企业并不是带有中国性质的企业,此时谈中国企业,应该特指在中国的发生而言,这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几种类型的合流。因此,从1978年开始,由于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工作重心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制度性给予并不充分,中国企业发展的先后顺序也应该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模式,而且这种主线,不仅仅涉及到发展,也还包括调整。

第二本以1993-2008。描绘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尤其是此时的大环境已经不在囿于以往封闭的局面,而是全球化大兴,网络信息化从初见端倪到大跨步发展。

第三本是2009-2018。中国企业格局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有源自中国内部的因素,而且还受到外部因素的高度影响。

启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发展调整的主线。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2.中国企业与中国经济发展条件、中国社会思想变迁、中国制度调整的关系。3.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是完全市场化,还是政府与市场的统一。

读后感二:

激荡三十年提供了一个案例集,一次性将众多企业、企业家的迷你简史以一种统一的、连贯的口吻加以描述。这是一本企业索引目录,但它的作用不仅限于索引目录;他提供了思考中国企业历程全景所需的刚好足够的信息量,这样可以帮助思考者在建立全景认知时不必花几年时间阅读充斥无用细节的全部史料;又不至于太过简单,简单到读者的观点能被轻易操纵。从全景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被赋予一种简单的力量,让我们摆脱日常的纷扰和狭隘自私的视野,更加专注于前方的目标。

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我终于有机会集中了解虽然伴我成长但却从来都是雾里看花的名牌商标,如傻子瓜子,健力宝,春兰空调;和虽然已经成为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仅限于道听途说和花边新闻的名人,如杨百万,唐万新,史玉柱。过往看的史书讲述的都是自己从未参与过的历史,激荡三十年讲述的这段却伴随着当世中坚一代的成长历程。

读后感三:

1. 79年到82年一轮,民营经济从发展到过热,政府宏观调控降热

2. 83年到92年一轮,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程度大大超过预期,将国企挤到悬崖边,同时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产能过剩。89年左右国家又一轮规模最大的宏观调控,银行贷款紧缩,导致经济一下子冷的像北极一样,大量公司倒闭,同时意识形态环境非常不利,社会主义经济资本化话题又开始聒噪。92小平第二次南巡算是一级定心济。80年代民营经济有两个特点:一是小作坊、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现在温州绍兴这些富豪集聚区基本都是那个时候已经积攒到了第一桶金。那会我们听说苏南经济、温州经济,这些都是以地方命名的经济模式。二是倒爷横行的年代,十个中有九个倒,还有一个在寻找,就是那会投机倒把的真实写照。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同地方的特产倒来倒去赚取高昂的差价,在这资源短缺的年代非常受用。另一种是利用双轨制的行政漏洞,将国有资源倒给私营企业,谋取利息,这个途径是正儿八经的官商勾结,滋生了大量的腐败。80年代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化企业,比如联想、健力宝、万科,但并不是主角。

3. 93年到98年一轮。还是民营经济唱主角,但是现代意义的企业代替了乡镇企业成为了主流经济模式,这些企业成套成套的将国外的产品线搬迁进来,然后利用各种广告营销、降价促销、概念炒作以及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现在看来很多理所当然的企业市场行为都是90年代在国内兴起并风靡一时。另外,这时的企业纷纷效仿韩国日本的财团企业,发展多元化产业,急剧扩张,摊子铺的很大,但都毫无技术含量。同时,股市也在90年代兴起,因为市场的不成熟,90年代的股市非常畸形。97年左右东南亚遭受经济危机,波及国内经济,大量急剧扩张的企业都因产能过剩而被迫去产能,小企业大量倒闭。因为广告概念炒作而无实际技术研发投入的企业只能大打价格战,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民营企业发展到这个时候才第一次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小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死去,没死掉的后面都变得无比强大。90年代模式互联网慢慢开始起来,国有企业在一次次艰难的摸爬滚打中也开始稍有起色,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为了扩大内需(金融危机下只有内需可以保证GDP),房地产市场开始兴起。

3. 98年到08年一轮。这十年是中国制造的十年,是房地产快速发展带动巨型国企脱胎换骨的十年。

98年左右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生产的东西开始大量出口,低廉的劳动力保证了绝对的竞争优势,世界工厂的美誉不胫而走。深圳广东苏州这些地方的小规模生产如火如荼,吸引了全国各地一批一批小伙子小姑娘前去打工赚钱。

9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开始着力发展房地产以刺激内需消费。房地产这个行业有其绝对的特殊之处,与他关联的行业非常至多,比如电力能源、钢铁水泥玻璃、土地等等,因此发展房地产可以间接发展其他相关行业。国企抓大放小、国退民进战略刚好与房地产战略发生化学反应,什么意思呢,抓大的大实际上就是指关系到国家安全命脉的军工能源电力金融的行业,因此房地产发展对这些行业来说简直天赐良机,所有的大国企都在这段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这段时间就是国企的春天。在这么大一块蛋糕面前,很多民营企业也开始禁不住诱惑涉足钢铁能源建材市场,产能急剧扩张。

在04年左右,经济经过5年左右的发现出现了过热的情况,政府开始宏观调控。调控的对象就是这些和控制上游资源国企争食分理的民营企业。这次调控使得国企更加垄断,世界500强出现了中石油、中石化、宝钢这样的巨无霸。

这次调控因为调控面太窄,实际收益并不大。房地产过热的现象并没有缓解。07年房地产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民众对于房价增长速度开始愤怒,政府决定开始对房地产宏观调控。07、08前半年,政府多次提高贷款利率以冷却房地产市场,也确实起到了想要的效果。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07、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直接波及美洲欧洲。这场次贷危机使得国内出口贸易严重受挫,沿海小工厂大量倒闭,大量务工人员返工。另外,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也导致很多工厂搬迁到东南亚。所有这些都对国内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三架马车中的一架彻底废了。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八,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和刺激消费,因此政府先是投放了4万亿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用来加大投资力度,另外废弃了今年上半年确立的房地产冷却计划,而是反过来继续刺激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家电市场,这就大大延缓了产能清除计划。

WT国企先后通过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的战略让大型国企(抓大的大指定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命脉的军工能源经济等行业)得到了发展,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国企的做大做强战略。而放小策略是一个非常有漏洞的事情,涉及产权改革,因此造就了很多私有经济直接得益于国有经济,一夜暴富,当然这也就伴随着大量国企员工下岗失业的问题。

4. 08年到18年一轮。四万亿基建投资带来了一个V型经济现状,国内经济看起来并没用受国际贸易环境低迷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极端的经济刺激策略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在11年12年左右大量产能过剩,很多制造业因为盲目扩张最后产能得不到出清,银行贷款还不上只能申请破产。那会大量制造业企业出现破产现象。

习李上台之后承诺使用温和的经济策略,将主要精力放在供给侧改革上,执行三去一补政策(去库存、去产能以及去杠杆),刺激消费(弥补出口和投资的不足)。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经济增速回落成为新常态,GDP增速将不再是考核的最核心指标,经济发展开始从量向质进行转变。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14年政府又一次低调的打开了印钞机,向市场投放了1.5万亿,和三年前不一样,这次的钱很多都流入了股市促使了14年那波大牛市,当然这波大牛市有很多杠杆的原因,导致很多韭菜被割。这又是一个V,很显然这样的经济复苏肯定伴随着接下来经济极速萎靡,果不其然,15年到16年股市大跌,从5600跌倒2800多,整整跌入了一半。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几乎崩溃,各种国家队进来救场,效果并不显著,公安部证监会保监会开始联合调查,揪出了一批内幕者。当然很多企业披着救市的外衣恶意收购很多低价股票,宝能收购万科挤走王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这十年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十年,各大公司纷纷登场,先后出现BAT、电商时代、微博时代、团购时代、共享时代、直播时代、AI时代、区块链时代等等,公司进去寡头时代。

接下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将会是消费的时代、新型制造业极速发展的时代。

对产能周期的理解

和公司项目一模一样,现在市场对云产品需求旺盛,开始招聘大量新人投入产品研发。过几年产品做的差不多了,这些人就会显得有点多余,这就是产能过剩,这些人没活可干但还要吃饭拿工资。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案无非裁剪员工或者转型做其他新兴产品。必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