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遂营
踩着青石板,走进沉淀昔日繁华的玉溪北门街,一幢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民居,古朴而宁静。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黑底金字的横匾上,“聂耳故居”四个大字仿佛回响着岁月的跫音。
1930年,从汀州向长沙,奋进和失败交织中,毛泽东写下了“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诗句。这一年,经常弹奏《国际歌》的聂耳18岁,从云南避难到上海。两年后,他在清华大学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日后,他借鉴《国际歌》创作的更加明快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这位伟人产生了精神共振。
1932年2月7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的第10天,聂耳在日记中质问自己:“能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鼓动起劳苦群众的情绪吗?早些醒悟吧!”
醒悟后的聂耳开始从人民大众中寻求出路,反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生活的作品,占据了他全部创作的主要部分。
在创作歌曲《新女性》过程中,聂耳曾多次于繁星满天、寒霜遍地的秋夜去沪西的纱厂观察女工的劳动、生活情景。为了深刻反映工厂的生活和妇女在被剥削的劳动中所受的苦痛,除了谱曲、配乐,聂耳还招募了一群女青年,成立了“联华声乐团”,并亲自担任钢琴伴奏。
从摄影棚传出来的歌声,和谐、明快、有力,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却很快就忘了那是歌声,“而觉得那是‘人’的呼声,并被引进了现实生活的场景与斗争的场景。我看到了在晨光朦胧、街灯暗淡的街头,许多被剥削、被践踏而失血的女工们正在匆匆赶路的情景;我听到了工厂中机器的轰鸣,看到了人们成为特权阶级和机器的奴隶那种悲惨的景象……”歌声停歇,聂耳好像刚经过了一场剧烈的搏斗,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燃烧着斗争的火焰。
在离家去上海的前一天,聂耳曾和胞兄聂叙伦去了一趟西山,风雨大作中,聂耳拉响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合着风雨声的优美旋律中,聂叙伦喃喃地说,如果中国也有人能谱写出像《马赛曲》这样的歌曲,该有多好。聂耳干脆又坚定地说,中国,肯定会有这样的人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人,竟然会是他自己!
1932年4月的明月歌剧社,弦歌满耳。激动、拘谨的聂耳受到了上海文艺界赫赫有名的“田老大”田汉的接见。
这年秋天,他们合作了“我们在流血汗”的《开矿歌》。在介绍聂耳入党之后,他们开启了伯牙子期般的合作之路,合作了包括《毕业歌》在内的十四首歌曲。用音乐创造精神奇迹,便是他们作为革命者精神归一的真实写照。而1935年联手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站上了中国音乐作品的巅峰。
拿到为电影《风云儿女》谱曲的任务后,在霞飞路的出租屋里,聂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哼唱着歌词,一会儿击打桌子,权当“打拍子”。雷声在震动,电闪在飞炫,暴风夹着骤雨,海洋飞溅起的怒沫,冲击在热血沸腾的聂耳的身上、心上,他高举着双臂大喊:“起来!起来!起来……”因为过于投入,严重扰民,聂耳甚至被房东老太太赶出了出租屋。
在对歌词的修改中,聂耳添加的三个“起来”,一个比一个有激情、有号召力,从而把音乐的发展引向高潮,动力十足。添加的三次“前进”,平衡了音乐的结构。神来之笔的是在“前进”之后添加了一个“进”,预示了中华民族永远在路上的奋进状态。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吴刚伐桂,愚公移山。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民族的神话,而且创造了永不停息、前进不止的民族精神。
1949年9月25日晚,中南海丰泽园,关于国歌的讨论仍在继续。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赞同——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随着一位伟人令世界震撼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义勇军进行曲》从天安门广场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了全世界。起来!前进!这一首承载中华民族苦难史、忧患史、团结史、奋进史的战歌,在这一刻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意义。
回望1935。
这一年,日本藤泽鹄沼,24岁的聂耳,像暴风雨前的一只海燕,憧憬着“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却因为避暑游泳,不幸溺水身亡。
这一年,上海学堂,沉浸在聂耳歌曲的朱荣实,听闻噩耗异常悲痛,立志践行聂耳的道路,之后更名为朱践耳,并创作出《唱支山歌给党听》。
这一年,法国巴黎,急于回国的冼星海,被海风吹黑了的脸上倦容未消,就毅然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随后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这一年,福建长汀,拖着手铐脚镣的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盘膝坐下,说了一句“此地甚好”,随即饮弹牺牲。
……
一串串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自1935年起,感召着同频的“起来!”“前进!”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源代码是始终如一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这种精神力量汇聚成星辰大海,共同丰沛了中华历史的万古长河,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拓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航道。
漫步玉溪街头,随处可见的是以“聂耳”命名的场馆建筑。恢宏的聂耳广场,故事和现实合为一体,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聂耳伫立在一个巨大的小提琴上,仿佛在迎风演奏,浓绿葱茏中奏响着春天的和鸣,回响着国歌的激昂。千山万水跟着那永恒的旋律,正整装待发……
(有删节)
阅读题目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回顾了聂耳短暂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才华横溢,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著名词作家田汉的联手合作开启了他音乐创作的新时代。
B. 《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聂耳忘我地投入作曲工作,并且还对田汉歌词中的“起来”“前进”进行了精心设计。
C. 当年受毛泽东诗句的感召,聂耳演奏并借鉴《国际歌》进行创作,19年后,毛泽东亲自确定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两个情节遥相呼应。
D. 文中首尾部分的环境描写回环呼应,结构更加完整;对聂耳广场上聂耳塑像的描绘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将历史、现代和未来紧密融和。
7. 关于文中演唱歌曲《新女性》的情节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女性》经由聂耳在无数次实地观察后谱曲、配乐创作完成,他还亲自担任了演唱的钢琴伴奏,可见他对作品的重视程度。
B. 《新女性》旋律和谐、明快、有力,经“联华声乐团”女青年们深情演绎,唱出的是被剥削、被践踏的女工们的心灵呐喊。
C. 借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的回忆,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展现了《新女性》的巨大感染力,同时也揭示了作品蕴含的深刻主题。
D. 聂耳“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燃烧着斗争的火焰”的神态描写,表明他依然还沉浸在激昂的旋律和高超的演奏中。
8. 标题“国之歌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9. 文中划线部分内容在选材组材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题目
6. C
7. D
8. ①聂耳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以卓越的音乐才华创作出这首振奋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②聂耳具有强烈爱国情怀,他的音乐反映了民族的苦难、忧患、团结、奋进,他用音乐为国家和民族呐喊,担当起“国之歌者”的使命。
③聂耳的音乐作品激励后人,他的精神如同国歌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国之歌者”也代表着他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地位。
9. (1)选材广泛:选取不同人物在1935年的事迹,聂耳溺水身亡、荣实听闻噩耗立志践行聂耳的道路,冼星海抗日救亡创作《黄河大合唱》、瞿秋白饮弹牺牲等,展现了那个时代众多人物为国家和民族斗争的群像。
(2)组材巧妙:
①以1935年为时间节点,串联人物事迹,将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突出了时代背景下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即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
②运用排比,不同人物事迹有序组织,条理清晰,进一步强化了聂耳为“国之歌者”的精神力量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