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 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2024-08-31
目录:

材料一 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 悲哉! 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

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先主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不得而出也。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沖主①,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②,而徒流于猇亭乎?

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③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④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令之盛轨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沖主:幼主。②许、雒(luò):许昌、洛阳。③高宗:指赵构。④汝霖:即宗泽。

阅读题目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其举国A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C贰Ⓓ诚君E臣之至F公G古今之盛H轨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安,使……安定,使动用法,和《石钟山记》“而此独以钟名”的“名”用法不同。

B.从事,和《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的“怀抱”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C.制,制止,和《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相同。

D.固,本来,和《谏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司马光笔下的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远超曹丕,能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所以才要求刘禅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政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

B.王夫之并不否认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情感,但是却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刘备在志向与策略制定上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诸葛亮的志向也无法得以完全实现。

C.诸葛亮考虑的是联合东吴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不以为然;而犹亭战败,刘备死去,诸葛亮面对的又是非常不利的局面,无奈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张良、宗泽和诸葛亮,三位历史人物虽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大志,而他们的成败也与他们所遇到的君主、各自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际遇密切相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4分)

(2)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犹亭乎?(4分)

14.三则材料都提及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但观点不尽相同。请根据文本分别简要概括。(5分)

阅读题目

10. BDG(结合前面句子看,本段主要是作者对刘备的评价,画波浪线的句子则是针对他将国家和太子托付给诸葛亮的叙述和评价,故首先可排除 A 处,确定B处断开;后面对他的评价,可结合常用在句首的“诚”,判断D处应断开;再根据文言文句式的一致,“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可判断最后一处停顿为G处。参考标点: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11. C(《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是“控制”。)

12. A(“政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不是刘备要求的,而是刘禅继位后刘禅的决定。)

13.(1)刘备也是最初想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最终想要自己称王,雄心不曾收敛,与关羽相互投合罢了。(“自强”“自王”“相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虽然汉朝运数已经衰弱,怎么会让英雄的热血不挥洒在许昌、洛阳,却在犹亭白白地流干呢?(“虽”“衰”“徒”,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材料一认为,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诸葛亮也向刘备表达了绝对的忠诚和决心。②材料二认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并非完全的信任与理解,刘备对关羽的信任超过了对诸葛亮的信任,这也是诸葛亮不能恢复汉室、灭掉曹魏的原因之一。③材料三高度评价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将其看作是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对于三则材料中有关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的表述进行概括。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加以整合概括。材料一中写刘备病重之际,将国家大事与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所以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期待可见一斑;而诸葛亮也承诺将竭尽全力辅佐刘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向刘备表达了绝对的忠诚和决心。材料二中,王夫之认为,“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刘备信任诸葛亮,比不上信任关羽,如果刘备能够像信任关羽一样信任诸葛亮,采取相应措施,或许三国历史的走向将大为不同。材料三陈寿认为刘备对诸葛亮绝对信任,体现了君臣之间的至公至诚,是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