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节选)
苏沧桑
五月,小满。
穿过荒草的时候,九岁的朱中华和双胞胎弟弟朱中民,同时瞄见了三颗鲜红欲滴的覆盆子躲在一棵毛竹的根螂。覆盒子的鲜甜同时抵达两个男孩的舌尖时,他们听到了小满节气后父亲的第一次砍竹声。
当当当当当……
一共十刀。
唰啦啦唰啦啦……
一小片天空被毛竹梢搅动了几下,随着一棵毛竹慢慢倾斜、倒下,一小片天空就大出了一点点,预示着一棵毛竹在天空中消失,投胎到大地上做了一张纸。毛竹倒下时伸出绿色的手。和其他依然挺立的家人说珍重,然后砰砰砰投入了山洞——朱中华的父亲和伙计们早已锁设好的竹道上。
“斩竹漂塘”是《天工开物》中古法造纸的第一步。芒种前后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五到七尺长,然后就地开挖水塘,将竹段在水里浸一百天,取出时用力播洗、软化。竹子与木材造出来的纸张,最根本的不同是,木材纤维中的木质素会氧化,纸张会泛黄,添加酸剂则更严重,而竹纸纤维密实,簿如蝉翼,柔如纺绸,易着墨不渗染,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耐贮藏不招虫。这些特性,使竹纸成为纸中上品,得誉“纸中君子”“千年寿纸”,是文人墨客的最爱。
古老的造纸图谱上,砍竹人都是壮年男子。砍竹是有诀窍的。有经验的砍竹人,要找那种竹梢刚冒出笋头的嫩竹,如果青叶都长出来了,竹子就老了,胶质包浆少,纸的紧密度就不够;每一刀都要均匀,竹根要砍平整,硬纤维都要砍断;还要让竹子往一个方向倒,方便集堆打件。
矮矮壮壮的父亲放下砍竹刀,走到溪边,双手掏起溪水喝了几口,抹了把脸,向山脚张望了一眼。晌午到了,该是女人们送饭上山的时辰了。从小满到夏至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无论阴睛,朱家门村的后山上一直回荡着当当当当的砍竹声。一个月里,父亲身上没有一天是干的,或被雨水淋湿,或被汗水浸透。家里穷,只有两套衣服,夜里用炭火烘干,第二天接着穿。
覆盆子的酸甜里,朱中华兄弟年年跟在父亲身后做小帮手,但没有想到,父亲当当当的砍竹声在他们十二岁那年戛然而止——在一场农事中,父亲不幸触电,留下妻儿撒手人寰。
十六岁,兄弟俩师从二伯做纸。从此,村里人说起双胞胎兄弟,眼前会浮现日夜穿梭在遭纸坊的壮实身影;还有西双一模一样的、黑亮的、优郁的大眼睛。
十九岁、兄弟衍一人砍了一万斤竹子,自己刮皮,自己做纸,借用别人家的纸槽、晒纸房,做出了属于池们自己的第一批纸。
多年后,米中华陪同中国科技大学专家考察浙江民阑手工造纸时,在温州泰顺一个很深的山坳里,突然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个和他网龄的造纸人,一个人砍竹,一个人刮皮,一个人捞纸,一个人烘纸、所有的工序都只有他一个人在做。空山寂静,朱中华站在远处点起了一根烟,静静看着夕阳下那个弯腰捞纸的剪影,就像看到了自己,眼眶渐渐湿润了。
“老哥们,多吃点酒,多吃点酒!”
大年初一,堆满元书纸的厅堂中央,摆了一张圆桌,圆桌上堆满丰盛的菜肴。一桌年纪与他相仿的砍竹人围桌而坐。朱中华线条圆润的国字脸上堆满了笑意,一手香烟,一手一碗自家酿的菊筠酒,一扬脖,酒碗就空了。春寒料峭,他仍然只穿着格子棉布村农。
这些砍竹、刮皮的伙计,也是几十年的兄弟。农历新年的第一场酒,只是个起头,一年里要请他们好多次,过年吃一次,开工吃一次,上山前吃一次,上山后天天吃,家里做好酒笨,碗筷酒盅全套备好连同一人三包香烟,一拨送到山上,一拨送到山脚。
朱中华脸上的笑,是真诚的,心里却是酸的。此时,在他左手边吆喝着划拳的四个同村兄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说是来挣钱,其实是来帮他。砍竹的壮年人越来越难找了,兄弟们也都年已半百,一人一天只能砍一两千斤。而技术性更强的捞纸、晒纸,会做的人更少了,工人工资越来越高,人越来越难找。也有年轻人想来当徒弟,过来一看,村里別人家都造了高楼荆墅,朱中华兄弟俩还住着旧楼房,觉得没啥前途,说“再说再说”,就再也不见踪影了。再过几年,恐怕连给竹子刮皮的人都请不到了。
一场酒接着一场雨,第一场春雨后,头一茬新笋一冒头,朱中华就得换家挨户找人了。嫩竹越来越少,有的竹林长久没人打理,春天一来,爭就被挖掉了,能长成嫩竹的寥寥无几,同样面积的竹林,篪用的嫩竹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一。
求人,全是求人。
有什么办法吗? 有。降低要求,批量生产,成本就少了,钱就能多赚一点。可是,怎么能眼睁睁地把会呼吸的纸做成死的纸呢? 不行,要做,就做最好的纸。
二○一七年小满前三天,朱家门村的后山里,又一次响起了砍竹子的当当声,又有一些竹子,将带着一种使命滑向山脚,如同多年前双胞胎兄弟曾经采摘覆盆子的那棵竹、只剩下一截短短的竹根。再过一个月,山谷会安静下来,更多新鲜的断竹根会和不远处很多枯黄的断竹根一样,在竹节里盛上一场雨,映入整个天空和竹林,像一只只深情凝望的眼睛。
一棵什,在一个个深情凝望里,经过整整十个月的孕育,将以一张元书纸的生命形态重新启程。洁白的纸上,会长出一轮一轮的年轮,在许多生命无法抵达的时空里,延绵一千年,一千零一年,更多年。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砍竹”展开叙述,撷取了朱中华数十年间与造纸相关的典型场景,使读者对手工生产元书纸的艰难有了初步了解。
B.父亲的劳作非常辛苦.身上的衣服或被雨水淋湿,或被汗水浸透,但家里依然贫穷,这种反差主要突出了普通百姓的无奈。
C.大年初一朱中华请砍竹、刮皮的兄弟们吃饭,尽管他的“国字脸上堆满了笑意”,但造纸毕竟赚不到多少钱,因而心里是酸的。
D.工人的工资越来越高,能用的嫩竹却越来越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虽然人们的收入在增长.但环境的保护还存在很大问题。
7.关于文中最后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末再次提到“砍竹子的当当声”和“采摘覆盆子的那棵竹”,使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B.竹子“将带着一种使命滑向山脚”中的“使命”,指的是成为元书纸为文化事业做贡献。
C.作者将盛上雨水的断竹根比作“一只只深情凝望的眼睛”,是对竹子献身精神的歌颂。
D.元书纸的寿命超过了“许多生命”.这一对比深化了艺术水恒、人生短暂的主题。
8.文中朱中华“静静看着夕阳下那个弯腰捞纸的剪影”,为什么“眼眶渐渐湿润了”?(4分)
答:
9.作者说,写作《纸上》等系列散文的目的之一是深度挖掘生活中的各种“美”。本文挖掘了哪些“美”?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阅读题目
6.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思路点拨 B.“主要突出了普通百姓的无奈”错误,曲解文意。C.“但造纸毕竟赚不到多少钱,因而心里是酸的”错误。朱中华“心里却是酸的”主要是因为砍竹的“四个同村兄弟”都年已半百,还为了帮助他而来砍竹,壮年人越来越难找,传承艰难。D.“但环境的保护还存在很大问题”错误。“同样面积的竹林,能用的嫩竹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一”是因为竹笋被挖掉了,难以长成嫩竹,这与环境保护无关。
7.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段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思路点拨 “深化了艺术永恒、人生短暂的主题”错误。本文的主题是赞美、讴歌像朱中华那样的手工艺人,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艺术永恒、人生短暂”。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答案 ①朱中华由眼前这个造纸人,想到了自己曾经的艰辛生活。②为在手工造纸很不景气的时代,还有人像自己一样在默默地坚持而欣慰感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分析归纳的能力。
答案 ①竹纸之美。古老的竹纸密实柔薄,优点众多,被誉为“纸中君子”“千年寿纸”,是文人墨客的最爱。②奋斗之美。为了生活,父亲全身湿透仍整月砍竹,朱中华兄弟俩十九岁就独立造出自己的第一批纸。③精神之美。为了造出最好的元书纸,朱中华不计功利,宁可少赚一些钱也不愿意降低造纸的要求。④人情之美。砍竹人难找,几个年已半百的同村兄弟看到朱中华的难处,来帮助朱中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答“风物美”“文化美”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