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岐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酱字,指的是大酱,酱油即是由大酱演变而来的。大酱家家会做,可酿造酱油者却寥寥无几。
民国时期,热河有三王:一是酱油王,二是陈醋王,三是香油王。
说白了,就是做酱油的姓王,做陈醋的姓王,做香油的姓王。先说酱油王。
其实,热河做酱油的不止一家,但味道好的只此一家。啥叫味道好?人有百口,味有百家。八成人都说好吃,就是味道好了,没啥统一标准。
人的舌头就是唯一的标准。
酱油王的店铺临街,门面只一间小屋,屋里放着一口大缸,缸盖木制,厚有寸许,里面用棉花和布蒙上,盖上后严丝合缝,蝇子进不去。蝇子进去就糟了,下了蛆,酱油就完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了一个小铁架,架上挂着三个打酱油用的提子,提子有一斤装的,有半斤装的,还有一两装的。一般人家买酱油,也就是一斤半斤的,多了一时吃不完,就变质了,只有饭馆买得多一些。
门面后院有三间房子,就是酿造酱油的地方。
酱油这东西,做多了不行。时间长了就长白酸,长了白酸的酱油虽说味道差不多,但颜色变了。本来是纯酱紫色的,夹杂了些许白点点,一看就恶心人没来买,这酱油就白搭了。做少了,又不够卖,这其中如何拿捏,就全靠酱油师傅了。
酱油王少年时流浪在山东平原县一家酱油铺当学徒。他忠诚老实,跟着师傅做酱油,累活脏活抢着干,很得师傅喜爱。师傅只有一个女儿,见酱油王虚心好学,为人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了酱油王,同时也把酿造酱油的秘方传授给了酱油王。
后来,酱油王偕妻儿回到热河,也开了一家酱油铺。
酿造酱油,主要原料是大豆饼和麦子及麦麸混合制曲发酵而成。
热河这地方很少有麦子,但大豆谷子的质量相当好。酱油王摸索着用小米代替小麦,酿出的酱油味道与众不同。后来,酱油王又将松蘑晒干后混在豆饼和小米里发酵,酿出的酱油棕褐色,有光泽,用于给红烧菜肴上色最好。
此独家绝技,秘不外传。
酱油王的小店开了很多年,房子还是那么旧,丝毫看不出酱油王发达了。
有人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酱油王是装穷。
有人说酱油王这些年应该挣了不少大洋。
①酱油王就抿嘴笑:“包子有肉是不在褶上,可我不是包子啊!”
酱油王乐呵呵地说:“我挣了不少这个!”他扬扬手里的记账簿。
大家都知道,来酱油王这里记账的人多,以物抵顶酱油账的人也多。
附近来酱油王这里买酱油的,有时钱不凑手,便说一声:“记账,年底一并算清。”
酱油王就说:“好!记账!”
有的记了好几年,人都没了,酱油王还记啥账,一笔勾销了
有的人买了酱油,记账,等秋后送来一升大豆或一串松蘑。酱油王也不计较多少,随便就把账目清了。
老张头吃饭离不开酱油王的酱油。他喜欢用酱油泡饭,还喜欢用酱油腌大葱,反正,餐餐必有酱油王的酱油佐饭。
②老张头每年腊月初五来结账,许多年都是这样。
这年腊月初五,老张头没有来。酱油王看看账簿,老张头也只有三块大洋的账,他皱皱眉头,看看窗外飘飘的大雪,就往棉袍里塞了两块大洋,推门踏着大雪去了老张头家。果然,老张头躺在炕上,脸色蜡黄,眼窝深陷。见酱油王来了,挣扎着坐起来,给他作揖:“多有得罪了,王掌柜的,这厢赔礼了!”
酱油王忙还礼:“大哥何罪之有?”
老张头说:“今天是我还账的日子,可惜,不能前往。”
老张头从褥子底下摸出三块大洋:“嗯,早就准备好了!让你跑了一趟!”
酱油王没有收。酱油王从棉袍里掏出两块大洋:“大哥,不知你有病,过来看看,一点心意!”
老张头高低不肯收。酱油王扔下便走了。没过五天,老张头撒手西归。
③酱油王叹一声:“人间又少一知己啊!”流着眼泪把老张头的账勾了,几滴眼泪洇湿了账簿。
酱油王在热河有二三知己。老张头算头一个。老张头几十年如一日,只吃酱油王的酱油。他曾说过,酱油王的酱油,是用心酿造出来的,从不勾兑水掺假,没有一点儿邪味儿。人们闹不清老张头说的邪味指的是什么。
陈醋王算第二个。陈醋王也只吃酱油王的酱油,他说酱油王的酱油地道。
陈醋王走南闯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说的话,很有分量。不过,酱油王的酱油怎么地道?人们却说不出来。酱油王也只吃陈醋王的醋,他也说陈醋王的陈醋地道。可人们也说不出陈醋王的陈醋怎么地道。
香油王是第三个。香油王吃酱油王的酱油,吃陈醋王的醋。酱油王不但吃香油王的香油,还抽香油王亲自种出来的旱烟。
酱油王说,香油王的旱烟都有一股子清香。酱油王做了一件事,令热河人刮目相看。
1933年3月,长城抗战打响,酱油王请朱铁匠打五十把大砍刀,要亲自送往古北口。
见此,④朱铁匠也慷慨地说:“保家卫国,人人有份,我只收你铁钱,工夫白送!”
五十把大砍刀,被抗战勇士挥舞着,寒光闪闪,势不可挡。
热河人都对酱油王竖大拇指:“真爷们也!”
(选自《作品》,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标题“酱油王”一语双关:既指“做酱油的姓王”,又指他做酱油技艺高超,做出来的酱油味道地道,堪称业界之“王”。
B.小说较为细致地描写酱油王店铺以及其中的陈设、器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读后使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C.脸色蜡黄、眼窝深陷的老张头躺在炕上,但见到酱油王仍挣扎着坐起来,给他作揖,赔礼道歉,可见老张头是一个诚信知礼之人。
D.酱油王和陈醋王都互相称赞对方产品“地道”,而人们却说不出来“怎么地道”,这是因为两人的制作方法都是独家绝技,秘不外传。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酱油王的动作和语言,含有几许轻蔑之意,软中带硬,巧妙地回应了“装穷”说法。
B.句子②表明老张头是酱油王的酱油的忠实客户,既照应前文,也为下文他没有来埋下伏笔。
C.句子③借助酱油王叹息和流泪的细节,真实地表现出他对于失去知己老张头的痛惜与悲伤。
D.句子④中朱铁匠的慷慨话语是在酱油王感召下说出的,凸显了人物形象,拓展了小说境界。
8.小说题为“酱油王”,为什么还写了陈醋王和香油王?(4分)
9.酱油王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阅读题目
6.D(“这是因为两人的制作方法都是独家绝技,秘不外传”不正确。这主要是因为“地道”是一种感觉,可以意会难以言传。此外,陈醋王“独家绝技,秘不外传”于文无据。)
7.A(“含有几许轻蔑之意,软中带硬”不正确。酱油王对别人说他“装穷”一笑置之,“可我不是包子啊”是温和的反驳,也是诙谐的自嘲。)
8.①借陈醋王和香油王吃酱油王的酱油,称赞他的酱油“地道”,从侧面衬托酱油王技艺精湛,为人厚道,有助于突出其美好形象;②以三“王”互敬互信、成为知己,弘扬诚信营商、诚实为人的良善风气,深化小说主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忠诚老实,为人厚道:跟着师傅做酱油时累活脏活抢着干,自己开铺时用心酿造酱油,从不兑水掺假。
②虚心好学,善于创新:学会师傅的秘方后,自己摸索用小米代替小麦,将松蘑晒干后混在豆饼和小米里发酵酿酱油,形成独家绝技。
③慷慨善良,有情有义:穷人买酱油可以记账、以物抵账甚至将账一笔勾销;冒雪探望卧病的老张头,不但不收他钱还送钱给他,为他的去世而流泪。
④富有爱国精神:长城抗战打响,他请朱铁匠打五十把大砍刀亲自送往古北口。(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