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韩魏公①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已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泊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②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已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已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已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阅读题目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或以公任劳A事过B多C勉其略D于总劾E委于佐属F而少G自便H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与此意思相同。
B.“走”,使动用法,“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我们平常所说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中的“走”与此意思相同。
C.“见”通“现”,意思是“表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见”也通“现”,意思是“出现”。
D.“攻”,在文中是“指责,抨击”的意思。韩愈的《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则是“研究,从事”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挺先向韩公建议在白塔建城,后造使进京奏报以推贵免罪。朝廷只责备韩公修城时机不当,而韩公对此未加分辩。
B.韩魏公主政大名,事无巨细,务必躬亲,即便卧病在床,依然亲自断案,不敢随意处事,唯恐用心不尽,有负百姓。
C.韩魏公作为三朝重臣,提携众多才俊,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却很少有人对他感恩戴德。
D.韩魏公赢得了辽国的尊重:他镇守北都时,辽国使者不敢在他的辖区肆意妄为;后来辽主还让人为他画像以示纪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泊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
(2)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
14.韩琦被称道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试简括两则材料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其光辉形象。(3分)
参考答案
10.CEF(句子译文: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
11.B(“贩夫走卒”中的“走”并非使动用法,而是一般性的动词,“走卒”意为“跑腿的人”)
12.C(“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的不是“受提拔的那些人”,而是韩魏公本人。)
13.(1)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报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达嘉奖诏令。(“泊”,等到;“事”,战事;“谕”,诏令。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书信的结尾只签上字。(“书”,信;“故事”,旧例,惯例;“押”,签上,写上。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4.①正面描写,用其自身的言行等表现其德行;②侧面烘托,如用“夷夏具瞻”和辽人敬畏来赞其德行;③反面对比,如拿蔡挺的小人行径和被提携者不懂感恩来反衬其德行。(每点1分,共计3分。侧重考查三种艺术手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