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阅读题目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韩人(A)郑国(B)来(C)间秦(D)以作(E)注溉渠(F)已而(G)觉(H)秦宗室大臣(I)皆言(J)秦王曰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举:攻克,占领
B. 杜私门,蚕食诸侯 杜:堵塞,封闭
C. 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充:丰裕,繁盛
D.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凭借,借助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指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答司马谏议书》《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意思相同。
B. 戎,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 夏周围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C. 陛,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把建议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 “陛下”代称皇上。
D. 黔,黑。古代常以服饰的颜色、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 业,如黔首、巾帼、布衣、白丁、青衫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因此百姓殷实富裕,国家繁荣富强,百 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
B. 因李斯上书劝谏,于是秦王下令废除逐客诏令,重新恢复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 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统一了天下。
C. 秦统一天下后,任命李斯为丞相,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 统治;取消分封制,使国家没有战争的祸患。
D. 李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 手法,理足辞雄,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15. 李斯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0. DFH
11. D(送给,付与)
12. D(A.《答司马谏议书》《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指书信。B.“南狄、北蛮”错,应为“南蛮、北狄”。C. "陛”宫殿的台阶。)
13.B(重新恢复李斯客卿的官职, “廷尉”是李斯升迁后的官职)
14.(1)这五位先生,都不是出生在秦国,但是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于西戎之地。(4 分。重点字词“产”“并”“霸”、定语后置各 1 分。)
(2)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 的恩德。(4分。重点字词“择”“就”“却”“明”各 1 分。)
15.①从历史上看,客卿对秦国有功; 2逐客是重物轻人,不利统一大业;③逐客是帮助六国,会危及国家安全。(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