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帝以大司农沛国徐防为司空 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2023-05-05
目录:

汉和帝以大司农沛国徐防为司空。防上疏,以为:“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浸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改薄从忠,三代常道;专精务本,儒学所先。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上从之。

岭南旧献生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临武长汝南唐羌上书曰:“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

十二月,辛未,帝崩于章德前殿。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下掖庭考讯,辞证明白。太后以吉成先帝左右,待之有恩,平日常无恶言,今反若此,不合人情;更自呼见实核,果御者所为,莫不叹服以为圣明。

洛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凡所平断,人莫不悦服。是岁卒官,百姓市道,莫不咨嗟流涕。涣丧西归,洛阳民为立祠、作诗,每祭,辄弦歌而荐之。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阅读题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

B. 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

C. 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

D. 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 义有相伐的“伐”指批评、抨击,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的“伐”不同。

C. 宗庙,文中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秦汉时称“太庙”,后可用来代称朝廷和国家政权。

D. 观察颜色的“颜色”指面容、脸色,与《琵琶行并序》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防认为博士弟子对传统经典学术轻蔑不敬,建议在选拔博士弟子时,如果只发表主观意见,应当一律视为错误。

B. 唐羌直言进谏,指出岭南进贡龙眼、荔枝一事劳费民力,伤人性命,和帝听取唐羌意见,以民为本,下令停止进献。

C. 和帝驾崩后宫中丢失一箱珠宝,太后亲自审查宫人,侍从诬陷是吉成所为,太后面见吉成,亲自审查,最终真相大白。

D. 洛阳令王涣治政有方,所作判决令人信服,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王涣去世后,太后令他的儿子任郎中,以示勉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

(2)洛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

14. 文中汉和帝和邓太后的做法给后世的为君者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答案】

10. C

11. D

12. C

13. (1)应当依从各家的经典文章,建立五十个观点来测试他们,解释周详的为上等,引文出处明确的为优秀。

(2)洛阳令广汉人王涣,为人处事正直,办事公平,能洞察揭发暗藏的奸邪,予以惩治,对外施行苛猛之政,对内十分仁慈。

14. ①善于纳谏。②关心民生。③宽厚仁爱。④选贤任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看到交趾州的七郡进贡鲜龙眼等物,一路疾驰,鸟惊风动。南方州郡土地炎热,毒虫猛兽在路上到处可见,传送贡物的人甚至会遭到死亡的危害。已死的人不能复活,后来的人仍可挽救。

“于路”是“不绝”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

“不绝于路”是“恶虫猛兽”谓语,结构完整,句意合理,应在“不绝于路”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B.正确。批评,抨击;砍伐。两句中的“伐”含义不同。句意:而是个人见解发生冲突/这也就像砍断树根来要求树木长得茂盛。

D.错误。面容,脸色;容貌。两句的“颜色”不同。句意:审视涉嫌者的面容神色/暮去朝来容貌衰老。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宫中丢失一箱珠宝,太后亲自审查宫人,侍从诬陷是吉成所为”错误,由原文“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可知,是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不是丢失一箱珠宝的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宜”,应当;“开”,建立;“上第”,上等;“高说”,优秀。

(2)“平正”,公平正直;“发擿”,洞察揭发;“外”,对外;“内”,对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上从之”可知,善于纳谏。

②由原文“帝下诏曰:‘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可知,关心民生。

③由原文“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可知,宽厚仁爱。

④由原文“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可知,选贤任能。

参考译文:

和帝将大司农、沛国人徐防任命为司空。徐防上书指出:“我看到,太学考察博士弟子,都是凭个人的意见立说,并不钻研本家的理论,而私自互相包容,生出邪门歪道。每当进行策试,总是发生争执,议论纷纷,互相批驳。如今人们不依照经书原文的章句,自己妄加发挥,认为遵循先师是错误的,而自己的意见才正确合理,对传统经典学术轻蔑不敬,逐渐成为风气,这实在不符合陛下遴选人才的本意。改变浅薄的习俗,遵从忠诚之道,这是夏、商、周三代的一贯法则;专注而精心地研究经典大师的理论,是儒家学者的首要任务。我认为,对于博士和科别等级的策试,应当依从各家的经典文章,建立五十个观点来测试他们,解释周详的为上等,引文出处明确的为优秀。如果不根据先师学说,而是个人见解发生冲突,都一律作为错误予以纠正。”和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岭南地区进贡鲜龙眼和荔枝,十里设一个驿站,五里设一个岗亭,日夜不停地传送。临武县长汝南人唐羌上书说:“我听说,在上位的人不因享受美味而为有德,在下位的人不因进贡美味而为有功。我看到交趾州的七郡进贡鲜龙眼等物,一路疾驰,鸟惊风动。南方州郡土地炎热,毒虫猛兽在路上到处可见,传送贡物的人甚至会遭到死亡的危害。已死的人不能复活,后来的人仍可挽救。而将这两种水果献上殿堂,也不一定能使人延年益寿。”和帝下诏说:“边远地区进贡珍奇的美味,本是用来供奉宗庙。如果因此造成伤害,岂是爱护人民的本意!现在下令:太官不再接受此类贡品!”

十二月辛未(二十二日),和帝在章德前殿驾崩。当时刚刚遭受大丧,法律、禁令还不完备,宫中丢失一箱大珠。邓太后想到,如果要审问,必会牵累无罪受冤的人。于是她亲自查看宫人,审视涉嫌者的面容神色。盗珠人当即自首认罪。再有,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吉成被交付掖庭进行审讯,供词、证据都很清楚。但邓太后认为吉成是和帝身边的人,对他有恩,平时尚且不讲自己的坏话,如今反而采取这种手段,不合人情。于是她亲自下令传见吉成,重新核实,查出果然是出自侍从们的陷害。众人无不赞叹佩服,认为太后圣明。

洛阳令广汉人王涣,为人处事正直,办事公平,能洞察揭发暗藏的奸邪,予以惩治,对外施行苛猛之政,对内十分仁慈。凡是他所作的判决,人们无不心悦诚服。本年,王涣在任上去世,百姓们围住道路,无不叹息流泪。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洛阳人民为王涣建立祠庙,并作诗纪念他。每逢祭祀的时候,就奏乐歌唱这些诗篇。邓太后下诏说:“有了忠良的官吏,国家才得到治理。朝廷十分殷切地寻求这种官吏,但却极少得到。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勉励那些任职劳苦而勤奋的官吏。”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