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 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2023-05-01
目录: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贪),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刪改)

[注]春秋后期,晋国内乱,主要有六家卿族,分别是知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和中行氏。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经常相互攻打,其中知氏实力最强。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与“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勿复言也”与“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两句中的“言”字含义不同。

C.“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含义不同。

D.“知过见君之不用也”与“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献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4分)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4分)

14.韩庚子、魏宣子二君,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D【解析】句意: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破赵”与“三分其地”为连动结构,其间不宜断开,排除A、C;

“亲之”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11.C【解析】A项,二者都是“于是”;B项,“勿复言也”中的“言”:(动词)说,讲;“体无咎言”中的“言”:(名词)话语;C项,均表示“暗地里”;D项,二者均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C【解析】“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错误,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三段“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阴约三军”是指秘密订立军事盟约,并不是张孟谈向他们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13.(1)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不要重视有才智的人了。(“存”使动用法1分;“安”使动用法1分;“贵”意动用法1分;基本句意1分)

(2)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翼”1分;“将”1分;“禽”1分;基本句意1分)

14.①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②韩庚子听取了段规的建议,魏宣子听取了赵葭的建议。③而知伯没有听取知过的建议,最终失败被擒。(小结出二君优点得1分,结合文本答出任一优点的表现得1分,结合文本答出知伯的不当之处得1分)

【参考译文】

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打算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得无厌而且凶狠固执,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对我们韩国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的国家去索要土地,别的国家不给,他必定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不打算给他。大臣赵葭劝谏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于是也派人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于是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

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战争开始。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并决开晋水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三年,城中百姓在高处搭棚架居住,吊起锅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要用完了,士兵疲倦病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城中力量用尽了,人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开城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请您放弃这种打算,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好。”

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接下来就轮到你们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讲仁爱,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就会被他知道,那么灾祸必然降临,该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进入我一个人的耳朵里,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两位国君立刻与张孟谈秘密联合三国军队,约定好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次表示感谢。

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了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再见知伯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魏的国君说:“约定今天晚上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魏的军队从两边夹击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