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节选)
李樯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
父亲跨坐到车辕上,扬起他那杆称心如意的马鞭,“驾”,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打算翻盖新房,或者为即将长大的儿子盖婚房的人家,都会事先购买一批石头堆砌到自家院子前。砌地基时再请来石匠,将那些大小不一棱角参差的石块整饬成方石、条石,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形状。
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他的自行车上除了驮着一根铁钎、一把长柄和一把短柄铁锤,后座上还永远挂着一条发黄的旧布袋,那里面有一面牛皮鼓、一根打鼓棒和一对月牙形铜片。父亲说,那对铜片叫鸳鸯板,成双成对,不能分开。两块铜片夹在左手的五指中,互相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和音。我曾从吴大伯手里接过那两块铜片拿在手里把玩,像两弯黄月牙,有些沉,边角圆润,暗黄的铜片上有一些岁月侵蚀的暗纹。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清清嗓子,啐的一声往身后的地面上吐出一口浓痰,左手举起鸳鸯板到齐耳的高度,右手杨起打鼓捧,咚,叮当当、叮当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后座上。有人说父亲其实就是吴大伯的弟子,但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由四根藤条中间穿上牛皮筋可以自由收合的鼓架。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有时是在露水桂满叶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清晨,有时是在彩霞漫天的黄昏或者明月高悬的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有时我会跟在他的身后,没什么话说,只是左蹦右跳地在小路两边的杂草丛中捕捉蚂蚱,用一根狗尾草把那些蚂蚱串起来,带回家喂给鸡儿们。
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他的大车闲置下来,除了农忙季节把成捆的麦子拉到打麦场上,或者把收割的玉米秆拖到院子前,码成越冬用的柴火垛,或者拉着母亲和其他一些妇女、孩子去十里外的集镇,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他那条麻线缠成手柄的马鞭,鞭杆由三根竹条咬合编织而成,一米来长,鞭鞘是根韧劲十足的牛筋线,比鞭杆稍长一些。当父亲挥起鞭子,赶着大车离开村庄前往东山时,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妹敬畏的声音。但现在父亲没理由再去东山了,那鞭声听上去也变得喑哑无力,不再有往日那么悦耳。
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打听到他常常去东南方向的一个市镇,具体是哪个市镇,谁也不知道。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有人说他是去寻找师傅,有人说见过他在十里八乡游走说唱,也成了一个像吴大伯那样的说唱艺人。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这是母亲以她的方式,表达对出门在外的父亲的担忧和终于等到父亲平安归来的欣喜。
B. “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含蓄地表现了父亲苦苦追求人生理想却被人误解的痛苦。
C. “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妹敬畏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贩运石头的大车在“我”的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D. “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是一处伏笔,后文中吴大伯从西北来和父亲到东南去寻找吴大伯是照应。
8. 从父亲与吴大伯的关系这一角度,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9. 小说以“大车”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7. B
8. ①父亲将吴大伯“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并“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表现了父亲的热情善良。②父亲跟吴大伯学习说唱技艺,表现了父亲的好学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③父亲去寻找吴大伯,表现了父亲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远方的向往。
9. ①情节结构上:大车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全文叙事围绕着大车来展开。②人物形象塑造上:大车承载着整个家庭的生活重负,又是父亲走向外面世界的工具,大车是父亲形象的外显。③主旨体现上:大车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小说通过表现大车在生活中的位置变化,映射了人们的生活变化和时代发展。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被人误解的痛苦”错,原文“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主要表现父亲的孤独和不被人理解,无法分析出父亲“被人误解的痛苦”。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可知,父亲将吴大伯“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并“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表现了父亲的热情善良。
结合“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由四根藤条中间穿上牛皮筋可以自由收合的鼓架”可知,父亲跟吴大伯学习说唱技艺,表现了父亲的好学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结合“父亲打听到他常常去东南方向的一个市镇,具体是哪个市镇,谁也不知道。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有人说他是去寻找师傅,有人说见过他在十里八乡游走说唱,也成了一个像吴大伯那样的说唱艺人”可知,父亲去寻找吴大伯,表现了父亲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远方的向往。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情节结构上:“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开篇写父亲驾车离开,去贩运石头;“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然后写父亲带吴大伯和他的说唱技艺回到村子;“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再写时代变迁,马车不再贩运石头,吴大伯不再来;“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最后写父亲驾马车离开家乡远行。大车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全文叙事围绕着大车来展开。
人物形象塑造上:结合“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可知,大车用来贩运石头,承载着整个家庭的生活重负,又是父亲走向外面世界的工具,父亲每年都驾车离开村子,大车是父亲形象的外显。
主旨体现上:结合“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可知,大车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原来用来贩运石头,后来盖房子不再用石料,马车闲置,小说通过表现大车在生活中的位置变化,映射了人们的生活变化和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