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2-10-17
目录:> >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璹将兵出商洛,徇南阳,左领军府司马马元规徇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①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

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注】①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B.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C.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D.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始祖,远祖,多用作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

B.三王,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主,禹、汤、周文王和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武王的合称。

C.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也称建元。

D.民部,即户部,汉置民曹,主财用,隋改称民部,唐高宗时改为户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王派遣郑元璹攻打南阳,派遣马元规攻打安陆等地,授权齐公李元吉随机处置事务,后来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来增扩唐国范围。

B.对于隋恭帝赏赐的九锡之礼,唐高祖认为自己是不能接受的,在和下属官员辩驳一番之后,他把九锡殊礼都归还给了主管的官员。

C.萧瑀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纠正各种违法行为,检举他人的过失,虽然遭受很多人的诋毁,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

D.面对唐高祖的责备,萧瑀解释说,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有关官员不知如何处理,现今他要勘定,导致敕令延时宣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

(2)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14.文末唐高祖李渊在诏书中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国家的兴亡,都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A 11.C 12.D

13.(1)如果一定要追寻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

(“循”,遵循,依照;“伪饰”,虚假矫饰;“罔人”,欺骗他人,欺诈之人。)

(2)唐高祖把日常事务委托给萧瑀,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

(“委”,委托,托付;“委萧瑀以庶政”,“以庶政”作状语,状语后置句;“无”,无论;“关掌”,掌握,掌管。)

14.①意在引导舆论,隋朝的灭亡是天意,李渊登上皇位也是天意,隋灭唐兴乃天命所归;②借此为其不依旧例,选择宽大处理隋皇室后裔提供依据。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唐王攻克长安之后,便致函通告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至巴蜀,各地的郡县长官、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见唐王请求归顺,有关衙门每天要回复数以百计的信函。

“克”是攻克的意思,宾语应该为“长安”,不需要断开,排除BD。

“郡县长吏及……羌酋长”为“争遣子弟入见请降”的主语,“子弟”为前面“遣”的宾语,也是后面“入见”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也称建元”错。“建元”一般是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与“改元”不同。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错误,原文“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今王业经始”,可知敕令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是在“大业”年间,而“今王业经始”则明确了“大业”与唐高祖无关。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分析,国家兴亡的效验,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也就是说朝代的兴替,不是人力所决定的。言外之意应该是由天意决定的。那么,此时陛下的大业刚刚开创,也就是李渊开创的帝业是天意,隋朝灭亡也是天意。强调天意的影响。

结合“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分析,近世以来,时运变革更新,以前朝代的皇帝宗族,没有不被杀戮除灭的。隋朝的蔡王杨智积等王室子孙,都交付有关官署,量才使用。以前朝代的皇帝宗族,没有不被杀戮除灭的,现如今选择宽大处理隋朝的蔡王杨智积等王室子孙,他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明显为该做法提供依据。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季正月丁未朔,隋恭帝杨侑下诏特许唐王可以佩剑穿鞋上殿,朝拜时不用通报自己的名字。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各郡县的长吏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晋见请求归降,主管部门回信答复,每天都以上百封来计算。二月己卯,唐王李渊派遣太常卿郑元璹率领军队向商、洛出发,去攻打南阳,左领军府司马马元规去攻打安陆及荆州、襄州。三月己酉,任命齐公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授权他随机处置事务。乙卯,改封秦公李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以增扩唐国范围,仍然任命唐王李渊为相国,总管百官。唐国设置丞相以下官职,又赐予唐王李渊九锡的特殊礼遇。唐王李渊对僚属说:“这是谄谀逢迎的人做的事。我执掌朝廷大权,而给自己授予九锡以显示恩宠,行吗?如果一定要追寻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考究曹魏和司马氏的功业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名声却想要超过夏禹、商汤、周武三王,这是我经常指责嘲笑的,私下也对此感到耻辱。”有人说:“这是历代所通行的事,怎么可以废除呢!”唐王说:“唐尧、虞舜、商汤王、周武王,分别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取得和让出帝位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竭尽诚意,上应天意,下顺人心,从未听说夏、商末年一定要效仿唐尧、虞舜禅让的。”李渊只改丞相府为相国府,那些九锡殊礼都归还给相关官员。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戊午,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唐王,退居到代王府邸。甲子,唐王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遣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更改年号。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甲戌朔,唐高祖李渊任命隋室的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萧瑀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纠正违法,检举过失,人们都很畏惧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唐高祖曾经有敕令但内史没有及时宣布执行,唐高祖责备他们拖延,萧瑀回答说:“大业年间,内史宣布敕令,有的前后相互矛盾,有关官员不知道该遵奉哪一道敕令,因此就把易行的放在前面,难办的放在后面。我在隋室内史省时间很久了,详尽见过这样的事情。如今帝王大业刚刚开始经营,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远方如果对敕令有疑虑,恐怕就会失去执行的契机,所以我每次接到一道敕令,一定要详细勘定,让它与以前的敕令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拖延的过错,确实是因为这个原因。”唐高祖说:“你如此尽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唐高祖李渊下诏说:“近代以来,时运变迁革易,前代宗室的亲族,没有不被全部诛杀的。国家兴亡的效验,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那些隋室子孙,如蔡王杨智积等的子孙,一起交付主管部门,根据才能大小选拔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