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不住的手 阅读答案及解析

2022-09-15
目录:>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就成立了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们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起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陈秉正的老技术,不但在大磨岭是第一,就整个白云岗山区来说也是曾被评为特等模范的。经他手垒过的石头地堰,从来也不会塌壑儿;经他手压的熏肥窖,从来也不会半路熄了火;至于犁、种、锄、收那些普通活计,更是没有一样会落下。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式。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规格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腰太亘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该是一下就能办的事却几下不得解决问题……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往往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式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一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十几段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他们父子俩一䦆头一䦆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戴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等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你教多少技术,你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会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以戴上你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戴上走了。

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他自己身上没有带钱,想起满红在公社开会也许有带的钱。他跑到公社向满红一说,满红说:“噢!哟!那可是宝贝,赶快买!”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来递给他。老人拿上钱就到山货部来挑桑杈。老人对农具很讲究,从来见不得有毛病的。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拿起一柄来把杈头放在地上试看三股子平不平、有力没力、头正不正、把弯不弯。他连一柄还没有看完,就来了十来个人,陈秉正不敢再按自己的规格挑选,胡乱抢到手五柄,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于是他又束好了腰、扛起桑杈;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不久,陈秉正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

他住在招待所,吃过了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太不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中间留来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过去一点儿就又跌死了。老人邀请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

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去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式,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树皮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步路也痛快得多。

陈秉正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又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来找,可是光西二排的垃圾就抬了几十筐,马上怎么会找到呢?老人干脆放弃了。

于是出门逛了几道街,除看了看一些新建筑外,别的东西也无心多看。他想:“我也不买什么、也不卖什么,净在这些店铺门口转什么?”想到这里,也就回招待所来了。

他回到招待所一看,静静的火炉子依旧很旺,招待员已经给他把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满红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阅读题目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高级社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 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C.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延伸。

D. 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以及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8. 文章是如何塑造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 D

8. ①外貌描写。详细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热爱劳动的形象。②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的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为他人着想的特点。③侧面描写。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劳动的介绍,表现了陈秉正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特点;写“经他手垒过的石头地堰,不会塌壑儿;经他手压的熏肥窖,不会半路熄火”侧面表现出陈秉正勤劳能干。④动作描写。“弯下腰去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式,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表现了他利落能干的特点。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文章通过写陈秉正老人那首特殊的手,表现了老人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文中其他人,如王新春、陈秉正的徒弟、帮他转木头的四个青年、给他洗手套的招待员等,也都是朴实的农民,文章并没有写歧视劳动的现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的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文中对陈秉正老人的描写方法二者都有。

正面描写有对陈秉正老人的外貌描写,尤其是他的手,如“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这样一双手是由于长期劳动才长成这样的,由此塑造了陈秉正老人勤劳、热爱劳动的形象。

正面描写还有心理描写,如遇到有人卖桑杈,“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他自己身上没有带钱,想起满红在公社开会也许有带的钱……”,看到桑杈先想到队里需要,赶紧去找儿子要钱买桑杈;还有第一次丢了一只手套,“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心意,就回去找手套。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陈秉正老人为集体和为他人着想的特点。

正面描写还有动作描写,如挑选桑杈时“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拿起一柄来把杈头放在地上试看三股子平不平、有力没力、头正不正、把弯不弯”,可见他是个行家里手;还有扛木头时“弯下腰去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式,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可见老人干活利落。这些描写也体现了陈秉正老人干活是把好手。

除了正面描写外,文中还有侧面描写,如王新春介绍,“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十几段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他们父子俩一䦆头一䦆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表现了陈秉正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特点;还有“经他手垒过的石头地堰,从来也不会塌壑儿;经他手压的熏肥窖,从来也不会半路熄了火;至于犁、种、锄、收那些普通活计,更是没有一样会落下”,通过这些描写侧面表现老人勤劳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