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故事(节选)
王愿坚
“一天晚上,交通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家,白天回来报信方便些。她想了想说:‘还是让红七跟你去吧,红七大了,自己能回得来;村里的事我在家里好布置一下。’还是她谋虑得对,这指示要传达给那几位同志,万一我送不到,第二夜好再设法。我说:‘好吧,我们这就动身,你明天一早通知那几个同志,说我从双冲口那条路上去了,要是明晚见不到信,就是我们没送到;再派两个同志分头换两条路往上送!’”
“当晚,我们收拾停当:弄了两副担子,我挑副大的,七八十斤;另一副有二三十斤,是红七的。这百十斤粮食,足够山上同志们吃一顿饱饭了。我把东西收拾好,把红七叫起来的时候,他还睡得迷迷糊糊的,问我:‘天还不亮,就去打雀子?’我说:‘今天不打雀子了,去给你红军叔叔送粮去。’他高兴得呼的一下蹦下床来,说:‘好哇,山上的叔叔有枪,阿爹你给我要一支好吧?我也可以打白鬼子!’临走,我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怪不过意地对我说:‘就这两个啦,给他回来路上吃;你回不来,就只好在山上再喝两顿野菜汤吧!’又对红七说:‘回来的时候小心点。等你回来,妈给你弄点粉浆做顿糊糊犒劳你。’”
“我们爷俩儿悄悄地走出了村,估摸着敌人巡逻队的空隙,拣了条没人走的小山道,紧脚紧步地往山上爬。那情景现在想起来还真真的呢:月黑天,对面不见人影,白鬼们为了壮胆,像狼似的满山嗷嗷叫。我们沿着山道往上爬,不一会儿,连压加累就弄得汗直淌,气直喘了。我还得顾着孩子,走一段路就小声喊一声:‘红七!’他总是随口答应:‘噢,在呢!’听着他那奶声奶气的话,我确实有点心疼: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就得跟着我拼着性命深更半夜地爬山。要是将来红军再打回来,革命成了功,那时候,我一定对他这么说:‘孩子,打天下的日子你也过过,你该知道革命胜利不容易呀。好好地为党、为人民干工作,把咱整个国家建设得比以前的根据地还要好!’——同志,那时候还想不到自己的新国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怎样建设呢——我还得告诉他:等日后胜利了,吃好穿好的时候,别忘了山上同志们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是他们吃了这么多苦,你这年轻的一辈才享这么大的福哇!”
“我正没边没沿地想着呢,红七紧步跑上来了,惊乍乍地说:‘阿爹,你听……’到底是孩子耳朵灵,可不是,前面远处树棵子里唰唰啦啦直响,仿佛是有人走动,听声音人数还不少。糟糕!一定是碰上白鬼的巡逻队了。我拉了红七一把,一折身就拐到另一条小路上。可是已经晚了——我们走得急,脚步重,米筐子刮着树枝发出了响声,被敌人发觉了。他们把枪栓拉得一阵响,乱吆喝起来。这时候,我们手无寸铁,没法抵抗,我想,反正不能叫敌人抓了活的,我们撒腿就跑。跑哇,跑哇,白鬼子紧跟在屁股后面追,虽然天黑看不清,听声音是越来越近了。我挑着个担子,又得顾孩子,越跑越没劲。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
“背后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哪!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孩子好像还不懂我的意思,我摸了摸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头上,又说‘听爹的话,孩子,跑吧,把声响弄大点!’最后这句话我仿佛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是从心里跳出来的。这回他大概懂了我的意思了。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
“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步卷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响唰的声响,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
“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
“我把孩子的两个箩筐叠在我的筐上,挑起了担子。嘿,好沉哪!这时我才发觉手里拿着东西。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我又向孩子跑的方向望了一眼: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我挑着担子钻进了东边一丛小树林,折上了另一条小路。”
“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
“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
(有删改)
阅读题目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撷了小人物、小故事,由小见大,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极其悲壮感人,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B.红七得知要陪父亲上山送粮后非常开心,这为后文他听从父亲的话引开白鬼子、为父亲制造机会完成任务埋下伏笔。
C.被白鬼子的巡逻队发现后,主人公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儿子引开白鬼子,体现了主人公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D.“老婆把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前后细节的照应,令人心酸而又感人肺腑。
8.小说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
9.小说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C
8.真实可信,有现场感,主人公讲述更能直接表现主人公不舍、悲伤但又不得不做出决定的复杂心情;
有利于塑造主人公为革命事业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更能凸显革命的艰难,赞扬先辈们的奉献精神。
有感染力,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情:主人公的亲述,让读者在故事中更直接感受到主人公为革命事业忍痛割爱的悲伤,引起读者的钦佩之情。
9.“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表现了主人公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
“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表现了主人公深知责任重大、勇挑中国革命重担的精神;
“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表现了一位父亲强忍儿子遇难后的痛苦与悲伤,坚持革命的决心。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毫不犹豫”错误,由“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等内容可知,主人公有过犹豫,但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忍痛抉择。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叙事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文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情节,也就是意味着,文中所发生的故事是主人公亲历的;无论是当时革命的处境,还是送粮食上山的不容易,还是敌人追逐时所做选择的艰难,这些都是主人公亲身经历的,所以这就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展现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所做的牺牲。
主人公讲述自己在送粮上山遇到敌人时的艰难抉择,“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当嘱咐完儿子“使劲跑”“把动静弄大点时”“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当儿子抛开后,“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这些都通过主人公的讲述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产生共情,为主人公为了革命而做出牺牲的行为而感佩万分。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句子含义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
从文中来看,划线句呈现的是主人公在儿子引开敌人以及儿子引开的方向传来枪声后的表现。“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往前走”所指不仅仅是实际上的行走,更是革命道路上的前进;“石尖扎脚藤绊腿”说的是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对此主人公是“不管”,是“登山迈岭地走”,展现的是主人公不畏惧艰难险阻勇敢前行的精神。
“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这“担子”中是送上山的粮食,是儿子用性命保护下来的粮食,“重得像两座山”突出这责任之重大,“我还是担着,担着”展现的是主人公勇敢承担其革命重担的精神。
“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结合上文“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可知,儿子红七应该是牺牲了,这里所写是主人公在儿子牺牲后的表现,“软绵绵”表现出的是主人公的悲伤和痛苦,但“我还是走着,走着”,因为自己所担负的担子很重,所以即使悲伤依然不会停下脚步,表现坚持革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