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周伯琦传 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2022-08-08
目录:> > >

周伯琦,字伯温,饶州人。自幼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以荫授将仕郎、南海县主簿,三转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伯琦为宣文阁授经郎,教戚里大臣子弟,每进讲,辄称旨,且日被顾问。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仍题匾宣文阁及摹王羲之所书《兰亭序》智永所书《千文》刻石阁中。自是累转官,皆宣文、崇文之间,而眷遇益隆矣,帝尝呼其字伯温而不名。会御史奏风宪宜用近臣,特命佥广东廉访司事。八年,召入为翰林待制,预修后妃、功臣列传,累升直学士。

十二年,有旨令南士皆得居省台,除伯琦兵部侍郎,遂与贡师泰同擢监察御史。两人皆南士之望,一时荣之。时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以大军南讨,而失律丧师,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刘希曾等十人共劾奏之。伯琦乃劾希曾等越分干誉,希曾等皆坐左迁,补郡判官。由是不为公论所与。

十三年,迁崇文太监,兼经筵官,代祀天妃。丁内艰,十四年,起复为江东肃政廉访使。长枪锁南班陷宁国,伯琦与僚佐仓皇而出,寻遁走至杭州。除兵部尚书,未行,改淅西肃政廉访使。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纠言伯琦失陷宁国,宜正其罪。十七年,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永制假伯琦参知政事,招谕平江张士诚,士诚既降,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亦辩释伯琦罪,除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士诚留之,未行,拜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于是留平江者十余年。士诚既灭,伯琦乃得归鄱阳,寻卒。

伯琦仪观温雅,粹然如玉,虽遭时多艰,而善于自保。博学工文章,而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尝著《六书正伪》《说文字原》二书,又有诗文稿若干卷。

(选自《元史·周伯琦传》)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仍题匾宣文阁/及摹王羲之所书《兰亭序》/智永所书/《千文》刻石阁中

B.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仍题匾宣文阁/及摹王羲之所书《兰亭序》/智永所书《千文》/刻石阁中

C.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仍题匾宣文阁/及摹王羲之所书《兰亭序》/智永所书/《千文》刻石阁中

D.帝以伯琦工/书法命篆“宣文阁宝”/仍题匾宣文阁/及摹王卷之所书《兰亭序》/智永所书《千文》/刻石阁中

11.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旧指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字,又叫“表字”,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字表谦虚,称人用名表尊敬。

C.起复,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也泛指官员重被起用。

D.招谕,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亦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伯琦精通诗书,经常为帝王讲解诗书文史,往往符合皇上的意思,并且经常接受皇上的询问。

B.周伯琦与皇上的关系密切,皇上对他的恩宠日益深厚,任命他为广东廉访使,后又一再提拔。

C.周伯琦曾任兵部侍郎,但在长枪贼锁南班攻陷宁国时,伯琦和他的僚属仓皇出走,一直逃到了杭州。

D.周伯琦学识渊博且长于辞令,尤其精于书法,篆、隶、真、草各体皆擅,留有两本著作和诗文稿若干卷。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琦乃劾希曾等越分干誉,希曾等皆坐左迁,补郡判官。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14.周伯琦为什么能够安居平江十多年?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0.B

11.B

12.D

13.(1)伯琦则检举(弹劾)希曾等人超出本分求取名誉,希曾等人都因此获罪降职,补为郡判官。

(2)难道是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实迹(踪迹),都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14.招降张士诚有功;御史为他辩解;张士诚挽留他;得以就地任官。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工”是动词,意思是“善于,擅长”,宾语是“书法”,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摹”意思是“临摹”,宾语是“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和“智永所书《千文》”,所以应在《千文》后断开,排除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自称用字表谦虚,称人用名表尊敬”错误,自称用名表谦虚,称人用字表尊敬。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长于辞令”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博学工文章,而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尝著《六书正伪》《说文字原》二书,又有诗文稿若干卷”,只能看出周伯琦学识渊博,看不出他长于辞令。

故选D。

参考译文:

周伯琦,字伯温,饶州人。年幼时游学京师,进入国学,成为上等生。因祖上有功授官历任将仕郎、南海县主簿,经多次调转担任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伯琦担任宣文阁授经郎,教外戚大臣的子弟。每每为皇上讲解诗书文史,往往符合皇上的心意,并且经常接受皇上的询问。皇上因伯琦善于书法,命他篆写“宣文阁宝”,再题匾“宣文阁”;临摹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智永所写的《千文》,并刻在石阁中。从此多次在宣文、崇文之间调官,皇上对他的恩宠日益深厚,常称呼他的字而不呼其名。适逢御史上奏风纪法度的整饬之事应该用近臣,于是皇帝特地任命他担任广东廉访使。八年,调迁翰林待制,预修《后妃》、《功臣列传》,他多次升官,最后担任直学士。

十二年,皇上下令南士皆住中书省和御史台。任命伯琦担任兵部侍郎,随后又与贡师泰同时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两人都是南方的望族,一时间南方人都以之为荣。当时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带领大军讨伐南方,可是因作战失利损失军队,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刘希曾等十人共同上奏弹劾他。伯琦则检举刘希曾等人超出本分求取名誉,刘希曾等人都因此获罪降职,补为郡里判官。因为这事伯琦没有得到公论赞许。

十三年,升迁为崇文太监,兼经筵官,代替皇上祭祀妈祖。遭逢母亲去世,十四年,再起用为江东肃政廉访使。长枪贼锁南班发动叛乱,攻陷宁国,伯琦和他的僚属仓皇出逃,不久逃到杭州。任命为兵部尚书,未曾启程,又改任浙江肃政廉访使。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弹劾伯琦失陷宁国,应该治罪。十七年,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尔按规定临时委任伯琦担任参知政事,让他招降平江张士诚,张士诚投降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为伯琦罪责辩解,后担任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士诚挽留他,因而未能成行,改任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从此留在平江十多年。张士诚被消灭,伯琦才回鄱阳,不久就去世了。

伯琦仪表举止温文尔雅,纯正如玉,即使一生遭到很多磨难,但善于保重自己。他知识广博,又擅文章,尤其精于书法,篆、隶、真、草各体闻名当时。曾著有《六书正伪》《说文字原》两书,还著有诗文稿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