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辅导
金陵的安乐寺大殿建成,请张僧繇在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张僧繇画画有个规矩,不能点睛:一点睛画就要活。安乐寺的和尚不信,说龙没有眼睛就没有神韵,张僧繇只好给点了一条,点完睛,龙竟真的飞了。这样,安乐寺大殿的墙壁上只剩下三条白龙。
画龙点睛的故事阎立本不知道听过多少回,每回都暗自发笑:虽说张僧繇是古往今来屈指可数的大画家,可这未免太夸张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好事者杜撰的。
阎立本想去安乐寺看看白龙。
大殿昏暗,两壁的画仍然很显眼。左边两条没有眼珠的白龙在乌云里翻飞,搅得乌云翻卷,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右边壁上只有一条无睛白龙,孤单地在乌云中穿梭。阎立本顺着乌云望上去,见殿顶有一块雕画是重新拼接的,之前似乎被什么东西毁坏过。阎立本凝视良久,脑子里转了千百回:难道真的有一条白龙飞走了?
阎立本对方丈说:“要不我也给白龙点个睛,看它能不能飞走?”
方丈一听,吓得脸都白了,他说:“阎中郎你可别吓我,谁不知道你的画技本朝第一呀!你要点睛,这龙肯定是要飞了。”
阎立本说:“要是真飞走一条,我给你再画两条。”可方丈死活不肯,阎立本只好作罢。
回到长安,阎立本和哥哥阎立德说起这事,立德也将信将疑,叹气说:“如果张僧繇这事是真的,那这个行当到我们手里可衰落得太快了。”
阎立本想:不行,还是要去趟安乐寺,老方丈见阎立本又回来了,问阎立本是不是要点睛。
阎立本说:“不是,我就是来看看画。”
方丈不信,找来一个机灵的和尚,名叫慧翔,让他日夜跟在阎立本身边,绝不能让阎立本给龙点睛。
慧翔就跟在阎立本屁股后面,阎立本也不介意。他让慧翔借了把梯子,一个人爬上爬下,把三条龙仔仔细细地揣摩了个遍。他给慧翔讲解,说:“张僧繇画的龙,不是我们正宗的本土画法,还吸收了西域犍陀罗的画风。你看这几条龙,有种说不上来的邪气。如果我要点睛,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方法点,要按照张僧繇的方法点,这样龙才能活。”
慧翔听得似懂非懂,一听阎立本说要点睛,才回过神来,连忙摆手说:“不行,方丈说了,不能点睛,一点睛,龙就没了。”
方丈听说阎立本又要点睛,急得觉也睡不好,半夜起来打坐。还好知事有个主意,他跟方丈说:“要不,再砌一面白墙,让阎立本画?”方丈这才安下心来,吩咐人去办。
一连几晚,阎立本都在安乐寺内来回踱步,到了午夜都没有要歇息的意思,跟在后头的小和尚慧翔哈欠连天。阎立本一挥手说:“你走吧,我明天就要画画了,让我一个人清净一会儿。”
慧翔走后,阎立本又在安乐寺里绕了一圈,不知不觉走到大殿门口。他推开门,从佛前取了一支蜡烛,借着烛光,沿龙身一点点地端详。
恐怕连张僧繇都没有我对它熟悉吧?阎立本想。他忍不住又抚摸起来。当手掌触到龙身时,他感觉龙身体的起伏比上一次还要强烈,龙鳞也似乎一点点地张开,有种按捺不住的急躁。四下寂然无声。
它真的想飞走吗?阎立本把蜡烛举高了一些,照见龙还没有眼珠的眼眶,眼眶上方,乌云旋转着要冲出大殿。一条龙飞走了,另一条却被困在这里,它渴望飞走。
张僧繇已经不在了,它需要我。
阎立本想到这里,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他取来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墙,从怀里取出毛笔,放在嘴里舔了又舔,让笔头慢慢湿润。他感觉呼吸加重,嘴唇发干。过了一会儿,他终于调整好状态,握住毛笔,手慢慢往前伸。让它飞吧,明天我给方丈多画一条。
方丈早早就睡了,睡梦中突然被一阵闷雷惊醒,那雷声席卷而来,在万籁俱寂的午夜如同几百头驴子同时在耳边大叫,震得人头晕目眩。突然又是一阵闷雷,比刚才那一阵还要震撼,屋子也跟着颤抖,细泥从屋顶直往下掉,雨帘一般。
外面突然嘈杂起来,有人喊:“龙活了,大殿里的龙活了。”方丈一听,心凉了半截,和尚们匆匆跑到大殿,只见阎立本坐在地上,墙上的龙却完好无损,有一个眼尖的小和尚发现了什么,说:“方丈你看,这条龙好像姿势变了。”
众人举起蜡烛,照着那条白龙。它果然变换了姿势,从昂首变作垂头,那双眼睛被点了几笔,但看上去毫无生气。
它没有飞起来?
和尚们看着阎立本,满脑子疑问。阎立本瘫坐在大殿里,目光呆滞,张着嘴一动不动。
“还是比不上张僧繇啊!”过了很久,他才还了魂一般,气若游丝地说。
阎立本后来当上右相。他告诫儿子:“我小时候读书,文辞不比同侪差,却偏偏要学画画,能画过张僧繇吗?无非做个匠人,像奴仆一样侍奉他人,真是莫大的耻辱。你们要以我为戒,别再学画了。”
(有删节)
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阎立本第一次去安乐寺,就想“给白龙点个睛”,表明他其时相信自己是可以与张僧繇比肩的,因为他“画技本朝第一”。
B.哥哥阎立德的话激发了阎立本再次去安乐寺的想法,他仔细揣摩了张僧繇画龙的技法,总结了张僧繇画风后,就决心点睛。
C.阎立本对张僧繇画的龙的认识有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他第三次揣摩画艺时才理解了张僧繇画龙的寓意在于表达想飞的渴望。
D.阎立本抚摸白龙时,感觉到白龙“有种按捺不住的急躁”,言在此而意在彼,写出了阎立本想借点睛以证明画技的急切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点睛”是故事的中心事件,将张僧繇画龙不点睛的历史传说与现实中阎立本点睛不成的故事结合起来,结构连贯紧凑。
B.小说一面强化阎立本意欲点睛的意愿,一面渲染方丈阻止其点睛的行为,运用对比的手法形成反差,增强了情节叙述的张力。
C.小说从阎立本对画龙点睛传说的不信写起,到最终对自己画技的不信收笔,展示了阎立本从自大狂妄到深以为耻的心路历程。
D.小说注重细节伏应,如阎立本的官位,先借方丈之口点出其为中郎,后又陈述其当上右相,行文看似不经意,其实意味深长。
8.小说将阎立本点睛的情节安排在午夜,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太平广记》载:“(阎立本)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及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小说属于“故事新编”,较之历史文献记载,作者就学艺而言表达了哪些“新”的道理?请结合小说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D。A,强加因果,“画技本朝第一”是方丈的说法,且他也只是出于好奇,没有相信自己与张僧繇比肩。B,总结了张僧繇画风后,只是说“如果我要点睛”云云,这表明他当时并没有点睛的决心,点睛是后来的事情。C,“张僧繇画龙的寓意在于表达想飞的渴望”错,于文无据。
7.C。“自大狂妄”错。阎立本对画龙点睛传说的不信只是因为传说不合常理,是“好事者杜撰”,他哥哥也只是将信将疑。
8.①使点睛的情节更具有合理性;②营造神奇而紧张的故事氛围,激发读者兴趣:③反衬人物急切而紧张的内心,更有张力;④将故事推向高潮,更有利于刻画点睛给众人带来的反应。(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9.①学艺不应有攀比好胜之心;②学艺不能因为受挫就放弃追求;③学艺须广泛吸纳并借鉴方能成其大;④艺无止境,不能因名气而自大。(每点2分,任答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