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2022-05-16
目录:> >

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 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 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六年春正月庚子朔,都亭文康侯庾亮薨。庚戌,以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代亮镇武昌。时人疑翼年少,不能继其兄。翼悉心为治,戎政严明,数年之间,公私充实,人皆称其才。八年,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征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 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扞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重将,固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窥觎之心不知所向。昔秦忌亡胡之谶,卒为刘、项之资;周围恶糜弧之谣,而成褒姒之乱。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禳避之道,皆所不取;正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耳。” 朝议亦以为然。翼乃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阅读题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

B .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

C .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

D .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官名,秦朝每郡设刺史,负责征税,西汉中后期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 .正月庚子朔,农历正月初一,“庚子”是用天干地支纪日,“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C .薨,周代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称有封爵的高官去世。

D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合称。两者是中华民族原始崇拜对象,后用来泛称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该不该出兵守卫长江北岸的邾城这一问题,陶侃认为派兵守卫邾城对长江以南没有太大好处,羯寇占据也没有太大的好处。

B .庾亮镇守武昌时派遣人守邾城,引起了赵王石虎的憎恶,派五万兵攻打邾城。而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迅速派兵增援。

C .庾亮正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到邾城失陷的消息,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

D .庾亮去世后,朝廷赐予南邵太守庾翼符节,让他代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有人怀疑庾翼年轻,没有能力继承他哥哥的事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翼悉心为治,戎政严明。数年之间,公私充实,人皆称其才。

(2 )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

14 .王述反对庾翼“移镇乐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

参考答案

10 .C

11 .A

12 .B

13 .(1)庾翼尽心治理,军政严正分明,几年之间,官府和百姓的积蓄都很充实,人们都称赞他的才能。

(2 )如果把镇所迁移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

接应救援。

14 .①兴建城池、堡垒,会劳民伤财。②武昌地理位置重要,移镇乐乡会失去地理优势,如果有战事,难以救援。③历史上相信谣言都会造成祸乱,正人君子应要依据正道行事,以国家为重。

【解析】

10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我之所以能够设置险阻抵御敌寇,正是因为有长江。邾城在长江之北,对内没有能依仗的地势,对外同各夷族接壤。夷人居住地区的物产丰富,如果晋朝人再贪图财物,夷族将不堪忍受,必然招来贼寇领兵入侵。这是招灾惹祸的根本原因,不是用以抵御贼寇的好方法。

“ 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所以……者”固定搭配,意思是“之所以(的原因)”,不能断开,且“而御寇”是“设险”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 此乃致祸之由”,“此”代指前面的分析,应做“乃致祸之由”的主语,形成“此乃”的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

11 .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负责征税”错,刺史应该是“负责监察”。

故选A 。

1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 .“派五万兵攻打邾城”错,原文是“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冤等五将军,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可见,是赵王虎对此感到憎恶,于是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以及军队共五万人,进犯荆州、扬州的北部边境,另外派遣二万骑兵攻打邾城。

故选B 。

1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 )句得分点为:“悉心”,尽心;“戎政”,军政;“才”,才能。

第(2 )句得分点为:“若”,如果;“虞”,忧虑,忧患;“接救”,接应救助。

14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 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可知理由一:移镇要兴建城池、堡垒,会劳民伤财,不利于安定。

根据“ 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扞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可知理由二:武昌地理位置重要,移镇乐乡会失去地理优势,如果有战事,难以救援。

根据“ 昔秦忌亡胡之谶,卒为刘、项之资;周围恶糜弧之谣,而成褒姒之乱”可知理由三:列举秦始皇忌惮谦言、周宣王厌恶童谣都导致祸乱的事例,强调历史上相信谣言都会造成祸乱,正人君子应要依据正道行事,以国家为重。

参考译文:

当初,陶侃驻守在武昌,参议政事的人认为长江北岸有邾城,应当出兵戍守。陶侃总是不予回答,但是总有人提及此事。陶侃于是渡江狩猎,召集将佐们并对他们说:“我之所以能够设置险阻抵御敌寇,正是因为有长江。邾城在长江之北,对内没有能依仗的地势,对外同各夷族接壤。夷人居住地区的物产丰富,如果晋朝人再贪图财物,夷族将不堪忍受,必然招来贼寇领兵入侵。这是招灾惹祸的根本原因,不是用以抵御贼寇的好方法。况且三国东吴时只用三万兵戍守这座城池,现在即使有士卒守卫,对长江以南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如果贼寇获得可乘之机,占据这座小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等到庾亮镇守武昌,最终还是派遣毛宝、樊峻戌守邾城。赵王虎对此感到憎恶,于是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以及军队共五万人,进犯荆州、扬州的北部边境,另外派遣二万骑兵攻打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迅速派兵增援。这时庾亮还在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说邾城失陷,方才停止。于是上表请求治罪,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任命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察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赐予符节,镇守芜湖。晋成帝咸康六年春季正月庚子朔(初一日),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庚戌(十一日),朝廷授予南郡太守庾翼总管江、荆、司、雍、梁、益六州等军事以及安西将军、荆州刺史等职务,赐予符节,代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有人怀疑庾翼年轻,没有能力继承他哥哥的事业。庾翼尽心治理,军政严正分明,几年之间,官府和百姓的积蓄都很充实,人们都称赞他的才能。东晋成帝咸康八年,庾翼驻守在武昌,常有妖异荒诞的事情发生,于是计划把镇所迁移到乐乡。征虏长史王述写信给庾冰说:“乐乡距离武昌一千余里,数万军队,一旦迁徙,则要兴建城池堡垒,官府、百姓都会受到劳累,不得安宁。此外,江州需要溯流几千里供给军府物资,所费的劳役将会加倍。况且,武昌地处江东镇戍地的中心位置,不仅可抵御从上流而下的敌寇,而且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有需要快速向朝廷禀报的事情,快马扬鞭便可及时达到。如果把镇所迁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镇守一方的重要将领,本来就应当居住在要害之地,成为对内对外的有利屏障,让那些伺机而动的敌人不知从哪里下手。从前秦(始皇)忌惮秦朝将被胡人灭亡的谶言,结果被刘邦、项羽所利用。周(宣王)厌恶糜弧的童谣,却造成了褒姒之乱。因此明晓事理的正人君子依据正道行事,不采用驱凶避祸的歪门邪道,只是在人事方面选择合理的处置,思考国家的长久计划而已。朝臣们的议论也都认为这种说法有理,庾翼这才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