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谋袭蔡州。遇吴元济捉生虞候丁士良,与战,擒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又生之,请尽死以报其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吴元济兵势日蹙,上表谢罪。诸军讨淮西,四年不克,馈运疲弊,民至有以驴耕者。上亦病之,以问宰相。。裴度曰:“臣誓不与此贼俱生。臣比观吴元济表,势实窘蹙,但诸将心不壹,不并力迫之,敌未降耳。若臣自诣行营,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进破贼矣。”上悦。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比贼将闻之,元济已成擒矣。”恕然之。辛未,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军出,不知所之。题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曰:“果落李祐奸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馀年,故蔡人不为备。李祐、李忠义镢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元济于城上请罪。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且告于裴度。辛巳,度建彰义军节,将降卒万馀人入城,李愬具橐鞬出迎,拜于路左。度将避之,愬曰:“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分,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度乃受之。愬俭于奉己而丰于待士,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
B.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
C.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
D.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是古代文体之一,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B.行营,出征或狩猎时的营帐,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后专指皇帝所在之地。
C.击柝,指敲打梆子巡夜,用于报时或警戒;有时也比喻战事或战乱。文中指前者。
D·槛车,“槛”指关野兽的牢笼。文中是指用以关押吴元济并将其送往京师的囚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恕生擒丁士良,审问时因其毫无惧色而赞叹,下令为他松绑;丁士良表示必将竭尽死力,报效恩情,李愬就任命他为捉生将。
B.裴度认为吴元济的形势已窘困,只是将领心不齐,不能合力,如派人前往督战,各将领定想去抢夺别人的功劳,就能争先破敌了。
C.李愬出兵奇袭蔡州,诸将得知进军目标时大惊失色,监军也认为定是误中了李祐奸计,人人都以为必死,因畏惧李愬,不敢违令。
D.裴度率军进蔡州城,李愬要行拜见之礼,裴度想回避;李愬劝说要借此给蔡州人以教育,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尊严,裴度才接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四年不克,馈运疲弊,民至有以驴耕者。
(2)恕俭于奉己而丰于待士,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
14.《新唐书·李愬传》:“愬得李祐不杀,付以兵不疑,知可以破贼也。”李祐哪些行为体现了李愬的知人之明?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0.D
11.B
12.B
13.
(1)历时四年没有攻克,物资转运(使民众)疲惫不堪,百姓到了用驴来耕田的地步。
(2)李在供给自己方面很俭朴而对待将士却很丰厚,知道是贤才就大胆使用,看到适宜的能当机立断,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14.①勇猛果敢:李佑在奔袭蔡州时率领三千敢死队为先锋,并且在攻打城池时率先登城。②富有谋路:向李翘献策,突袭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