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传 卷一 原文及白话文翻译-(东晋)葛洪

2019-11-12
目录:> > >

神仙传卷一白话文翻译

广成子

广成子,是古代的仙人,住在崆峒山石室中。

黄帝听闻后前来拜访,问道:“请问先生,世间大道的真谛是什么,可否告诉我?”广成子答道:“你治理天下一片混乱,云彩尚未聚集便降下雨来,草木还没枯黄就纷纷凋落,以你现在的样子,何足以谈论至道?”

黄帝听到广成子这样讲,十分惭愧,回去之后便摒弃一切政事,精思三月。之后,再次来到崆峒山拜会广成子。

广成子正头朝北而卧,黄帝双腿跪地,以膝代步来到广成子面前,叩拜两次,然后说道:“请先生告诉我修身养性的明达之道。”

广成子听罢,一跃而起,说道:“你终于懂得问这个问题,太好了!我来告诉你,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而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所以我活了一千二百岁,形体丝毫未衰老。得吾道者,上可为皇,入吾道者,下可为王。现在我将离你而去,回到那无何有之乡,进入通往无穷尽之门,遨游在没有终极的旷野,与日月一起放射光芒,像天地一样亘古恆存。世上之人终当尽死,唯有我才能永生。”

若士

若士,是古时的一位神仙,无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燕国人庐敖,秦时游历北海,经过极北之地太阴,进入大道之门玄关,最终来到蒙谷山。在这里,他遇见了若士。

若士相貌很特别,双目深陷,鼻子又高又大,双肩如鹰一般向上高高耸起,脖子修长,上身宽下身窄,正欣欣然与风一起飞扬舞动。回首看到卢敖,便停下逃到一块石碑下藏了起来。卢敖仰望探视,见到若士正盘坐在龟壳中吃蟹蛤。卢敖便对若士说道:“本以为普天之下,只有我庐敖能独来独往,穷观六合,我自幼游历四方,从未曾改变过,走遍四方天下,唯独此极北之地尚未曾到过,今日既在此遇见夫子,可愿与我做个朋友吗?”

若士听完后,俨然笑道:“你不过是来自中原的一介小民,以你的本事,不宜远来至此。此地犹有日月之光,列星之行,比起那不可字名之地,不过如同华堂广宇中的一两个小角落罢了。我昔日曾南游于洞濔之野,那里空旷广大,无边无际;又曾在北方无声无息的沉默之乡歇息过;向面,曾穷极窈冥之室,寂寥幽深,了无一物;向东我曾穿越过澒洞之光,那是日出之所,在未有天地之前便已存在。我所到过的地方,上无天,下无地,举目四望而无一物,侧耳倾听而无一音。此外尤有泼泼之汜,那里有与天相连的水流,一瞬间就倾泻到千万里之外,是我尚未能去到的地方。现在你刚刚云游至此,就说自己已经穷尽了整个世界,岂不是太鄙陋了吗。你还是就在这里吧,我与一位名叫汗漫的仙人相约在九天之外的最高处,此地并非我久留之所。”说罢,双臂一举,腾空入云而去。

庐敖只听得瞠目结舌,呆呆仰望著若士消失的地方,直到看不见为止。过了半天,这才如梦方醒,悔恨悲痛如同失去亲人一般,慨叹道:“我比起若士,就如同蝼蚁与鸿鹄一般天壤之别。终日而行,不过咫尺之遥,却自以为走了很远,实在太荒谬了,悲哉!”

沉文泰

沉文泰,九疑人。

得到红泉神丹土符还年之道,修习有成,欲往昆仑山安息两千年,行前传授神丹于李文渊,嘱咐道:“如果不依照土符服药,道术无法修习成功。”遂将土符秘要一并传授给李文渊。李文渊依法修习,其后也得道升天。今天人们常用竹根水煮丹黄土,用来去除三尸,正是从沉文泰李文渊那里流传下来的。

彭祖

彭祖,姓钱名铿,是帝颛顼高阳之玄孙。至殷商末期纣王时,已七百六十多岁但还未衰老。

彭祖自少年时就性情恬静,不关心尘世间事物,不追求名誉荣耀,不讲究车乘服饰,唯以修身养性为事。殷王闻知,拜彭祖为大夫,但彭祖常常称疾不出,在家闲居不问政事。彭祖善于补养导引之术,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鹿角,容貌始终保持在很年轻的状态。不过彭祖性情沉稳,从不说自己是得道之人,也不做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终日悠閒无为。常常独自外出游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就算是悄悄盯住他,也会忽然不见。虽有车马但很少乘坐,不带钱粮,一走就是几十天上百天。回到家里则衣食住行又与常人无异。

彭祖常常闭气内息,从清晨至中午,正襟危坐,两手拭目,摩搦身体,舔唇咽唾,服气数十巡,才缓缓起立,言笑如故。若是觉得身体不舒服,疲乏无力,便静坐下来,导引闭气,来攻克体内的病患。心存其身,自头面九窍,五藏四肢,一直至于毛发,皆令其存。从口鼻开始,一直到十指末端,令气行于其中,这样病患处很快就会好了。

商纣王曾亲自询问彭祖养生之术,可彭祖却不愿相告。纣王又送给彭祖大量金银财宝,总共价值数万钱。彭祖也不客气,悉数留下,用来救助贫苦的百姓,自己则分文不留。

在当时,还有一位叫采女的女子。也是年轻时就得道,懂得保养神形的方法,两百七十岁了,看起来还像是十五六岁一般。纣王将采女迎进后宫,为她建造豪华的宫殿,赐给镶满金银珠宝的华服,令她乘坐辎軿去彭祖那里学习长生的道术。古代妇人平时深居闺闼,出门则乘坐辎軿遮蔽其面,辎軿就是四面有屏车之车。

采女接受纣王之托,来到彭祖住处,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请教延年益寿之法。彭祖见采女是有修为之人,便答道:“如果想举形登天,进入仙界为仙官,就必须服用金丹,这是元君太一传下来的道术,可以达到白日昇天的境界。但是服用金丹,腾身飞入仙界,需要很高深的修为,并非尘世间君主可以做到。其次,那就应该爱惜养护精神,服食药物,就可长生不老,只是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罢了。但是,若只是做到上面这些,而不通晓阴阳交接之道,那即便服食仙药,也于事无益。你是可以修养阴阳之气的人,阴阳的奥义可以体察推测而得,只是你不用心思考罢了,那又何必来问呢。”

“我是遗腹子,三岁母亲就去世了,又遇上犬戎之乱,流亡西域一百多年。生来没有得到双亲的关心照顾,一生共失去了四十九位妻子,五十四个儿子,遭受了无数的磨难,体内平和之气受到巨大伤害,肌肤乾枯,荣卫焦悴,恐怕难以度世了。况且我所了悟的又很浅薄,实在不足以传授。在大宛山中,有一位青精先生,传言已千岁,容貌还如童子一般,能一日行走三百里,既能终年粒米不进,也可一日九餐,他才是真正值得问道之人。”

采女听到这里,忙问:“请问青精先生又是一位怎样的仙人?”

彭祖答道:“他只是一个得道之人,并非仙人。所谓仙人,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直上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于青云之上,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之巅,或以元气为食,或以芝草为粮,或出入人间无人识,或隐身草野莫之见。面上骨相奇异,体生异毛,他们喜好的东西与凡人不同,从不与凡俗交往。仙人虽然长生不死,但丝毫没有凡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人间荣辱哀乐之情,就好似鸟雀化为蛤,雉鸡变为蜃,都失去了它们的本来。而我,只是一个未能忘情之愚人,所以我并不愿成为仙人。

人道则不同,应当服食甘美的食物,著轻盈华丽的服饰,有正常男女的情爱,有封官进爵的荣禄。耳聪目明,筋骨结实,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世间。寒温风湿无法侵入体内,鬼神精怪不敢靠近,五兵百虫不能伤害,忧喜毁誉不能劳累身心,这才是难能可贵。人禀天地阴阳气而生,就算不知仙方道术,只要保养得当,也可活到一百二十岁。若不及此,那肯定是受到了伤害。如果稍稍懂些养生之道,则可活到二百四十岁,再加以少量药物辅助,活四百八十岁也不难,若能完全通晓养生之道,即可长生不死,只是不能成仙罢了。保养寿命的根本,不过在于不要伤害自己。冬天保暖,夏天避暑,随四季变化而调节,使身心符合自然,对美色娱乐要有正确认识,切不可贪恋沉迷,惑乱心神,这样才能使精神畅达。车服威仪这些外在的荣显,要知足勿贪求,才能保持志向专一,八音五色,内含五行规律,通过耳目传导至心,能陶冶性情,凡此种种,皆可养生。但,若不能根据自身情况来斟酌判断,则又反而会损伤自身。古代了悟大道之人,唯恐那些才智不够的人,不能真切明白何谓养生,反而误入邪途,所以才乾脆说,上士别牀,中士异被,服药千剂,不如独卧之语。虽然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但若能甄别其中好坏优劣,适宜与否,而对其相应地节制、宣通、遏止、发扬,则不但不会减少寿数,还会从中受益。这些道理,就像水与火,用之失当,才会产生灾害。常人不懂养护身体,不知自身经络血脉已受到伤害,气血亏虚不足,髓脑不实,身体内在已经病了,所以才会为外邪侵害,在受到风寒、沾染酒色之后便发作。若身体内在气血充实,又怎会病呢。远思强记伤人,忧恚悲哀伤人,情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伤害身体的因素很多,可人们往往只注意男女房事一种,岂不是很糊涂吗。男女相成,就好似天地相生一样,能够疏导养护人的精神与气血,使人身不失去平和。天地交接有道,所以天长地久,凡人交接失道,所以反伤自身。若能避开伤害身体之事,修习阴阳之术,则可长生不死。天与地在昼时分离,在夜里聚合,一年三百六十次交接,精气和合又有寒暑温凉四种状态,所以才能生育万物,繁衍无穷。人能以天道规律为法则,就可长存。”

“其次,还可通过服气之法得道,令邪气无法进入,这是治身的根本关键所在。其馀的方法,譬如吐纳导引之术,存念体内万神,含影守形之术,有一千七百馀条,以及四时首向,责己谢过,卧起早晏之法,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大道,只可以传授给初学者,用来端正他们的心神。爱精养体,服气炼形,身中万神自然守卫,如做不到,体内荣气与卫气就会枯藁憔瘁,身中万神消逝,并非思存可以留住。愚蠢的人学习道术,不懂得从根本上入手,只是追逐细枝末节的东西,告诉他大道的真谛,却不相信,见到简要精辟的著作,却认为浅薄而不加注重,好高骛远,祇去诵习那些遥不可及的经文,比如太清北神中经之类,不过以此自疲累而已,至死无益,不亦悲哉!”

“人生在世,衣食营求万事累心,很少有人能避开尘世,独住深山岩洞。若直接以道来教化他们,反因太过高邈而无法实行,这就失去仁人的本意了。但若先教以房中之道,闭气之术,加以节思虑,适饮食,那就可以先得道,然后再进一步向上修习。先师曾著《九都》、《节解》、《韬形》、《隐遁》、《无为》、《开明》、《四极》、《九室》诸经,共万三千首,用来教导那些刚刚得道的初学者。”

采女将这些道术精要全部学会,回去传授给纣王。纣王试著修习,果然有验,便想将其独占为己有,于是下令诛杀国内传授彭祖道法之人。继而又想将彭祖也杀害,以断绝道法流传。彭祖得知,乃飘然离去,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只在其后七十馀年,传闻曾有人在流沙的西边见到过他。

纣王虽然得到彭祖的道术,但是也并不常常修炼,活到三百多岁,体魄仍然强健如同丁壮,就像五十多岁的人。但后来,纣王迷恋上一个妖冶淫荡的郑国美女,荒淫无度,将先前练就的道功耗散殆尽,最终纵慾身亡。

民间传说,彭祖的道术会害死人,那其实是指纣王曾下令诛杀传授彭祖道法之人。

彭祖离开商殷时,年七百七十岁,这并非他的最终寿命。

白石生

白石生,是中黄丈人的弟子。

在彭祖那时,白石生已活了二千多岁,但却一直不肯修炼升天成仙的道术,仅仅只是求长生不死而已,不愿失去人间之乐。他所依据修行的,以交接之道为主,而以金液之药为上。

初时白石生家里贫贱卑微,无法买到修炼所需的药物,于是他就养猪牧羊,节衣缩食十几年,终于靠买卖积累到万金之资,这才能买药修炼。又常常煮白石为食,加之住在白石山,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白石生”。白石生不仅吃煮过的白石,有时也饮酒食肉脯,也吃五穀杂粮,能日行三四百里,从面容上看,只不过三十多岁。性好朝拜存神,还喜欢读各种仙经及《太素传》等书。

彭祖曾问白石生:“为何不服仙药升入仙界呢?”白石生答道:“于我而言,天上并不能比人间更快乐。我不求上天为仙,只求能长生不死而已。天上至尊仙真所在多有。与他们在一起,尚要我相奉事,那就比人间更苦。”

所以当时的人称白石生为隐遁仙人,以其并不急于升天为仙官,如同凡夫不求声名闻达之故。

黄山君

黄山君,是修习彭祖道术之人。

几百岁了看上去还像少年那么年轻。与彭祖一样,他也只愿做地仙,不愿飞升入天界。彭祖离去后,黄山君搜集整理彭祖之言,汇编为《彭祖经》。能得到《彭祖经》修炼之人,相比凡夫,就如同树木中之松柏一样。

凤纲

凤纲,渔阳人。

经常采集各种名花异草,盛入器皿内,以湿泥封口埋入地下。从正月至九月末,方才挖出。然后再将其煎製成药丸。如遇人猝死,将此药丸放入口中, 死者会即刻生还。凤纲自己长服此药,年逾数百岁而不老。后入地肺山中,在那里得道成仙。

神仙传卷一原文

广成子

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复往见之。广成子方北首而卧,黄帝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蹶然而起曰:“至哉!子之问也,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而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入吾道者,下为王。吾将去汝,适无何之乡,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若士

若士者,古之神仙也。莫知其姓名。燕人盧敖,秦时游于北海,经于太阴,入于玄关,至于蒙谷之山,而见若士焉。其为人也,深目而玄準,鸢肩而脩颈,丰上而杀下,欣欣然方迎风轩轾而舞。顾见盧敖,因遁逃于碑下,盧敖仰而视之,方踡龟壳而食蟹蛤。盧敖乃与之语曰:“惟以敖为背群离党,穷观六合之外,幼而好游,长而不渝,周行四极。推此阴之为阙,今卒覩夫子于此,殆可与敖为友乎?”若士俨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不宜远而至此,犹光乎日月,而载乎列星,比夫不名之地犹突奥也。我昔南游乎洞濔之野,北息乎沉默之乡,西穷乎窈冥之室,东贯乎澒洞之光。其下无地,其上无天。视焉无见,听焉无闻。其外尤有泼泼之汜,其行一举而千万里,吾尤未之能也。今子游始至于此,乃云穷观,岂不陋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于九垓之上,不可以久住。”乃举臂竦身,遂入云中。盧敖仰而视之,弗见,乃止,怆恨若有丧者也,曰:“吾比夫子也,尤鸿鹄之与壤虫也。终日而行,不离咫尺,自以为远,不亦谬也。悲哉。”

沈文泰

沈文泰者,九疑人也。得江众神丹土符还年之道,服之有效,欲于昆仑安息二千余年,以传李文渊曰:“土符不法服药,行道无益也。”文渊遂授其秘要,后亦升天。今以竹根汁煮丹黄土,去三尸,出此二人也。

彭祖

彭祖者,姓钱,名铿,帝颛顼之玄孙。至殷末世,年七百六十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殷王闻之,拜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养导引之术,并服水桂、云母粉、麋鹿角,常有少容,然其性沈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时乃游行,人莫知所诣。伺侯之,竟不见也。有车马而不常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平日至日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舔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如故。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患。心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其存。觉其气行体中,起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平和也。王自诣问讯,不告之。致遗珍玩,前后数万,彭祖皆受之以恤贫贱,略无所留。又有采女者,亦少得道,知养形之方,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年如十五六。王奉事之,于掖庭为立华屋紫阁,饰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轻軿而往,问道于彭祖。采女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欲举行登天,上补仙宫者,当用金丹,此元君太一所服,白日升天也。然此道至大,非君王所为。其次当爱精养神,服饵至药,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耳,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无益也。采女能养阴阳者也,阴阳之意可推而得,但不思之耳,何足枉问耶?仆遗腹而生,三岁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怙,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令肌肤不泽,荣卫焦枯,恐不得度世。所闻素又浅薄,不足宣传。今大宛山中,有青精先生者,传言千岁,色如童子,行步一日三百里,能终岁不食,亦能一日九餐,真可问也。”采女曰:“敢问青精先生所谓何仙人也?”彭祖曰:“得道者耳,非仙人也。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太堦;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则不可识;或隐其身草野之间,面生异骨,体有奇毛,恋好深僻,不交流俗,然有此等,虽有不亡之寿,皆去人情、离荣乐。有若雀之化蛤,雉之为蜃,失其本真,更守异器。今之愚心未之愿也。人道当食甘旨,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世间,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莫敢犯,五兵百虫不能近,忧喜毁誉不为累,乃可贵耳。人之受气,虽不知方术,但养之得宜,当至百二十岁。不及此者,皆伤之也。小复晓道,可得二百四十岁,能加之,可至四百八十岁。尽其理者,可以不死,但不成仙人耳。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美色淑姿,幽闲娱乐,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其志也。八音五色,以玩视听,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至人,恐不才之子,为识事宜,流遁不还,故绝其源也。故有上士别床,中士异服。服药千裹,不如独卧。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不减年筭,而得其益。凡此之类,譬犹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耳,人不知其经脉损伤,血气不足,内理空疏,髓脑不实,体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因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当病耶?凡远思强记伤人,忧恚悲哀伤人,情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所伤人者甚众,而独责于房室,不亦惑哉?男女相成,尤天地相生也,所以导养神气,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尽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残折之期,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天地昼离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而精气和合者有四,故能生育万物,不知穷极。人能则之,可以长存。次有服气得其道,则邪气不得入,治身之本要也。其余吐纳导引之术,及念体中万神,有含影守形之事,一千七百余条,及四时首向。责己谢过、卧起早晏之法,皆非真道,可以教初学者,以正其心耳。爱精养体,服气錬形,万神自守,其不然者,则荣卫枯瘁,万神自逝,非思念所留者也。愚人为道,不务其本,而逐其末,告以至言,又不能信。见约要之书,谓之轻浅,而昼夕伏诵。观夫太清北神中经之属,以此疲劳,至死无益也,不亦悲哉?又人苦多事,又少能弃世独住山居穴处者,以顺道教之,终不能行,是非仁人之意也。但知房中之道、闭气之术,节思虑,适饮食,则得道矣。吾先师初著九都节解韬形隐遁无为开明四极九室诸经,万三千首,为以示始涉门庭者耳。”

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为之,有验,欲秘之,乃令国中有传彭祖道者,诛之,又欲害彭祖以绝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在。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流沙之西见之。王能常行彭祖之道,得寿三百岁。力转丁壮,如五十时。郑女妖淫,王失其道耳殂。俗间相传,言彭祖之道杀人者,由于王禁之故也。彭祖去殷时,年七百八十岁,非寿终也。

白石生

白石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至彭祖之时,已年二千余岁矣。不肯修升仙之道,但取于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其所据行者,正以交接之道为主,而金液之药为上也。初患家贫身贱,不能得药,乃养猪牧羊十数年,约衣节用,致货万金,乃买药服之,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号曰白石生。亦时食脯饮酒,亦时食谷。日能行三四百里,视之色如三十许人,性好朝拜存神,又好读仙经及太素传。彭祖问之:何以不服药升天乎?答曰:“天上无复能乐于此间耶,但莫能使老死耳。天上多有至尊相奉事,更苦人间耳。”故时人号白石生为隐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升天为仙官,而不求闻达故也。

黄山君

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年数百岁,尤有少容,亦治地仙,不能飞升,彭祖既去,乃追论其言,为彭祖经,得彭祖经者,便为木中之松栢也。

凤纲

凤纲者,渔阳人也。常採百草花以水渍泥封之,自正月始,尽九月末止,埋之百日,煎丸之。卒死者以此药内口中,皆立生。纲长服此药,得寿数百岁不老。后入地肺山中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