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谷梁传 文公(元年~十八年) 原文及白话文翻译-谷梁赤

2019-11-09
目录:> > > > > >

(1)文公元年

【原文】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正即位,正也。

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来会葬。葬曰会,其志重天子之礼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薨称公,举上也。葬我君,接上下也。僖公,葬而后举谥,谥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礼有受命,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晋侯伐卫。叔孙得臣如京师。卫人伐晋。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日髡之卒,所以谨商臣之弑也。夷狄不言正、不正。公孙敖如齐。

【译文】

文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文公即位。正常地即位,合于礼。二月,癸亥日,出现日蚀。周天子派叔服来鲁参加葬礼。(僖公的)葬礼是会葬。记载,是重视天子的礼义。夏季,四月丁巳日,安葬鲁僖公。僖公死时称公,是尊上之称。葬时称我君,是连系上下的称呼。安葬后加命谥号,用以表彰他的德行。谥号是死后追加的。天子派毛伯来鲁赐予命封文公。根据礼,有去天子那接受命封的,没有赏赐命封的。天子派人来赐予对文公的任命是不对的。晋国攻伐卫国。

叔孙得臣去京城。卫国攻打晋国、秋天,公孙敖到戚地会见晋侯。冬季十月丁未日,楚太子商臣杀死国君。记下楚成王死的日子,用以对楚穆王的弑君表示重视。对夷狄人不说对与不对。公孙敖到齐国去。

(2)文公二年

【原文】

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丁丑,作僖公主。作,为也。为僖公主也。立主,丧主于虞,吉主于练。作僖公主,讥其后也。作主、坏庙有时日,于练焉坏庙。坏庙之道,易檐可也,改涂可也。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不言公,处父伉也,为公讳也。何以知其与公盟?以其日也。何以不言公之如晋?所耻也。出不书,反不致也。

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穀,盟于垂敛。内大夫可以会外诸侯。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历时而言不雨,文不忧雨也。不忧雨者,无志乎民也。

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大事者何?大是事也,著祫、尝。祫祭者,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祭于大祖。跻,升也,先亲而后祖也,逆祀也。逆祀,则是无昭穆也。无昭穆,则是无祖也。无祖,则无天也。故曰:文无天。无天者,是无天而行也。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此《春秋》之义也。

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公子遂如齐纳币。

【译文】

文公二年,春天,周王二月,甲子日,晋秦在彭卫作战,秦军大败。丁丑日,为僖公在庙里立牌位。作,是立的意思,指为僖公在庙里立牌位。立牌位,非正常死的在虞祭时,正常死的在练祭时。记载为僖公立牌位,是讥讽立晚了。修庙立牌位,时间规定在练祭时。修庙,有修庙的规定,更换檐木可以,重新粉刷可以。三月乙巳日,文公跟晋国大夫处父签盟。不提文公,是怕与晋国大夫匹敌,所以为文公隐讳。

怎么知道是文公参与结友?因为记下了具体日期。为什么不记文公到晋国去结友?认为耻辱,出行时不记载,回国后也不告祭祖庙。夏天六月,公孙敖在垂陇和宋公、陈侯、郑伯、齐国的士縠会盟。鲁国大夫可以和各诸侯会盟。从头一年十二月到第二年七月没下雨。过了季节才记不下雨,表明文公不为雨发愁。不为下雨的事发愁的人,不为百姓着想呵。八月丁卯日在太庙举行祭祀,把僖公牌位提升到前面。

大事是什么意思?是认为这事重要,指合祭尝祭。合祭是指迁出庙的和未迁出庙的神主都陈列到周公庙一起祭祀。跻是升的意思。文公把父亲僖公的牌位升到闵公前面,就违背了祭祖的顺序。这样祭祀,就没了昭穆的顺序。没有昭穆的顺序就是无视祖宗,无视祖宗就是无视天道。所以说,文公无视天道。无视天道的人,就不按天意办事。君子不因爱亲人而损害敬长的大义,这就是春秋经倡导的义。冬季,晋国、宋国、陈国、郑国攻打秦国。公子遂到齐国去送彩礼。

(3)文公三年

【原文】

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

夏,五月,王子虎卒。叔服也,此不卒者也,何以卒之?以其来会葬,我卒之也。或曰,以其尝执重以守也。秦人伐晋。

秋,楚人围江。雨螽于宋。外灾不志,此何以志也?曰,灾甚也。其甚奈何?茅茨尽矣。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

冬,公如晋。

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此伐楚,其言救江何也?江远楚近,伐楚所以救江也。

【译文】

文公三年,春天,周历正月,鲁国大夫叔孙得臣会合晋,宋、陈、卫、郑各路诸侯攻伐沈国,沈国失败。夏天,五月,王子虎去世。是叔服,这样的人去世不该记载。为什么记载他的死呢?因为他来参加过僖公的会葬,所以我们记载他的死。有人说,是因为他曾担重任,替天子守国。秦国攻伐晋国、秋季,楚国围江国。蝗虫像下雨一样落到宋国。鲁以外的国家闹灾,春秋经不予记载。这次为什么记呢?说,因为灾情严重。严重到什么样?盖屋顶的茅草都被虫吃光了。明显地看到从上落到下的叫雨。

冬天,文公到晋国去。十二月己巳日,文公和晋侯结友。晋国的阳处父领兵攻楚援救江国。这是攻打楚国、为什么说救江呢?因为江国离得远,楚国离得近,用攻楚的办法来援救江国。

(4)文公四年

【原文】

四年春,公至自晋。

夏,逆妇姜于齐。其曰妇姜,为其礼成乎齐也。其逆者谁也?亲逆而称妇,或者公与?何其速妇之也?曰公也。其不言公何也?非成礼于齐也。曰妇,有姑之辞也。其不言氏何也?贬之也。何为贬之也?夫人与有贬也。狄侵齐。

秋,楚人灭江。晋侯伐秦。卫侯使宁俞来聘。

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

【译文】

文公四年,春天,文公由晋回国,告祭祖庙。夏天,文公到齐国亲迎夫人。称妇姜,表明婚礼在齐国完成。迎亲的人是谁?娶者亲自迎亲才称妇,是文公吧?为什么这么快就称妇?说,是文公。为什么不提文公?婚礼在齐完成是不对的。称妇,是有婆婆在的意思。为什么不称姜氏只称姜?是贬斥她。为什么贬斥她?对夫人和文公都有贬斥。秋天,楚国灭掉江国。晋国攻打秦国。卫侯派甯俞来鲁国访问。冬季,十一月壬寅日,夫人风氏去世。

(5)文公五年

【原文】

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含,一事也。赗,一事也。兼归之,非正也。其曰且,志兼也。其不言来,不周事之用也。赗以早,而含以晚。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风。王使毛伯来会葬。会葬之礼于鄙上。

夏,公孙敖如晋。秦人入鄀。

秋,楚人灭六。

冬,十月甲申,许男业卒。

【译文】

文公五年,春季,周历正月,天子派荣叔送来丧葬时用的含玉、马、布帛。送含是一件事,送赗是一件事,一起送,就不对了,用“且”,说明是一起送。不说来,周王室的事不用来字,赗送早了,含送晚了。三月辛亥日,安葬风氏。天子派毛伯来参加葬礼。葬礼在边境小城举行。天子也派人来参加。夏天,公孙敖到晋国去。秦国侵入鄀国。秋天,楚国灭六国。冬,十月甲申日,许僖公去世。

(6)文公六年

【原文】

六年春,葬许僖公。

夏,季孙行父如陈。

秋,季孙行父如晋。

八月乙亥,晋侯驩卒。

冬,十月,公子遂如晋。葬晋襄公。晋杀其大夫阳处父。称国以杀,罪累上也。襄公已葬,其以累上之辞言之何也?君漏言也,上泄则下暗,下暗则上聋。且暗且聋,无以相通。射姑杀者也。射姑之杀奈何?曰:晋将与狄战,使狐射姑为将军,赵盾佐之。阳处父曰:“不可!古者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贤者,不使贤者佐仁者。今赵盾贤,夜姑仁,其不可乎!”襄公曰:“诺!”谓夜姑曰:“吾始使盾佐女,今女佐盾矣。”夜姑曰:“敬诺!”襄公死,处父主竟上事,射姑使人杀之。君漏言也,故士造辟而言,诡辞而出,曰:“用我则可,不用我则无乱其德。”晋狐射姑出奔狄。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不告月者何也?不告朔也。不告朔则何为不言朔也?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天子不以告朔,而丧事不数也。犹之为言,可以已也。

【译文】

文公六年,春天,安葬许僖公。夏天,季孙行父到陈国去。秋季,季孙行父到晋国去。八月乙亥日,晋襄公去世。冬,十月,公子遂到晋国去。安葬晋襄公。晋国杀大夫阳处父。举出国名说杀某某。表示罪过牵连到君王,晋襄公已经安葬。怎么还说牵连到君王呢?是君王泄漏了大臣的话。君王泄密,下臣就不敢讲真话,君王就会像聋子一样听不到真情。这样又暗又聋,就没有办法互相沟通。夜姑是杀人的。

夜姑为什么杀阳处父?说,晋国要跟狄人作战。襄公让夜姑当将军,让赵盾当副手。阳处父说:“不行,古时君王任命大臣,让仁者辅佐有才干的,不让有才干的辅佐仁者,赵盾有才干,夜姑仁德,恐怕您的安排不可以吧。”襄公说:“嗯”。对夜姑说:“我先前让赵盾给你做副手,现在你给盾做副手。”夜姑说:“遵命”。襄公去世。阳处父到鲁国边境参加风氏的葬礼,夜姑派人杀了他,是因为襄公泄漏了阳处父的话。

所以君王如果泄密官员们到君王面前,就说假话,出来后还说:“用我的也可。不用也不会害了我的德行”。晋国大夫狐夜姑逃到狄国。闰月时不必祭神,诸庙还是要祭祀的。什么叫不告月?就是不告朔。不告朔,那为什么不提朔字?闰月,是每月多余的一天,一点点积累够一个月,附在月后就是了。天子不告朔,遗误的事就无数。“犹”字是说可以停止,即不朝庙了。

(7)文公七年

【原文】

七年春,公伐邾。

三月甲戌,取须句。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再取,故谨而日之也。遂城郚。遂,继事也。

夏,四月,宋公壬臣卒。宋人杀其大夫。称人以杀,诛有罪也。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晋先蔑奔秦。不言出,在外也。辍战而奔秦,以是为逃军也。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其曰诸侯,略之也。

冬,徐伐莒。公孙敖如莒莅盟。莅,位也。其曰位何也?前定也。其不日,前定之盟不日也。

【译文】

文公七年,春季,文公领兵攻打邾国。三月甲戌日,攻下须句邑。攻取城邑不必记下日期。这次为什么记?认为鲁国两次攻取是不对的,所以慎重地记下日期。在郚地修城墙。遂,表示紧接着另一事。夏季,四月,宋成公去世。宋国杀了自己的大夫。记人杀了某某,表示杀的是有罪的人。戊子日,秦晋在令狐作战,晋国的先蔑逃奔秦国。不用出字,因为是在外国作战。作战中间跑到秦国,因此认为他是逃兵。狄人侵犯鲁国西部边境。

秋天,八月,文王和众诸侯及晋国大夫在扈地会盟。称诸侯,是省略的记法。冬季,徐国攻伐莒国。公孙敖到莒国签盟。莅是到位的意思。为什么说到位就行?事前已确定了。不记日期,是因为事前确定的结友不记日期。

(8)文公八年

【原文】

八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八月戊申,天王崩。

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乙酉,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不言所至,未如也。未如则未复也。未如而曰如,不废君命也。未复而曰复,不专君命也。其如,非如也。其复,非复也。唯奔莒之为信,故谨而日之也。螽。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司马,官也。其以官称,无君之辞也。宋司城来奔。司城,官也。其以官称,无君之辞也。来奔者不言出,举其接我也。

【译文】

文公八年,春天,周历正月。夏季,四月。秋天,八月戊申日,周襄王驾崩。冬季,十月壬午日,鲁国公子遂和晋国的赵盾在衡雍会盟。乙酉日,公子遂和戎人在暴地会盟。公孙敖到京城去,没有到达就返回,丙戌这天逃奔莒国。不说到的地方,是因为没去。没去也就没返回,没去却说去,表示不敢丢掉君王的命令。没返回却说返回,表示对君命不敢独断专行。

其实说他去,根本没有去;说他回,根本就没回,只有跑到莒国是真的,所以慎重地记下日子。蝗虫成灾。宋国杀了司马官。司城官跑到鲁国避难。司马是官名。记载时称官名,表明君王无人君之德。司城是官名。记载时称官名,表明君王无德。记“来奔”,不说出奔,因为是跑来鲁国避难。

文公九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八年)

九年,春,毛伯来求金。

【译文】九年春天,毛伯来要治丧用的钱物。

求车犹可,求金甚矣。

【译文】要车还可以,要钱就过分了。

夫人姜氏如齐。

【译文】夫人姜氏到齐国去。

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

【译文】二月,叔孙得臣到京师。辛丑日安葬周襄王。

京,大也。师,众也。言周必以众与大言之也。天子志崩不志葬,举天下而葬一人,其道不疑也。志葬,危不得葬也。日之,甚矣,其不葬之辞也。

【译文】京是大的意思。师是众的意思。称周天子的都城,一定要用大,用众多来称呼。天子驾崩要记载,安葬时不必记载。天下人安葬天子一个人,这道理是不容置疑的。记载安葬,表明有危难不能安葬。记载日期,就严重了,是不能葬的意思。

晋人杀其大夫先都。

【译文】晋国杀了它的大夫先都。

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译文】三月,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卑以尊致,病文公也。

【译文】卑者却像尊者一样告祭祖庙,这是责备文公(宠惯妻子)。

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

【译文】晋国杀了大夫士縠和箕郑父。

称人以杀,诛有罪也。郑父累也。

【译文】说人杀了某某,杀的是有罪的人,郑父是被连累的。

楚人伐郑。

【译文】楚国攻伐郑国。

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译文】公子遂会合晋国、宋国、卫国和许国,一起援救郑国。

夏,狄侵齐。

【译文】夏季,狄人侵略齐国。

秋,八月,曹伯襄卒。

【译文】秋天,八月,曹共公去世。

九月,癸酉,地震。

【译文】九月,癸酉日发生地震。

震,动也,地不震者也。震,故谨而日之也。

【译文】震是动的意思,大地本不震动,震动了。所以慎重地记下震动的日期。

冬,楚子使萩来聘。

【译文】冬天,楚王派萩来鲁国访问。

楚无大夫,其曰萩何也?以其来我,褒之也。

【译文】楚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为什么提萩呢?因为他来鲁国(访问),所以称赞他。

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

【译文】秦国送来僖公和成风的襚衣。

秦人弗夫人也,即外之弗夫人而见正焉。

【译文】秦国不称成风为夫人。国外不把成风看做夫人,可见是对的。

葬曹共公。

【译文】安葬曹共公。

文公十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七年)

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

【译文】十年,春天,周历三月,辛卯日,臧孙辰去世。

夏,秦伐晋。

【译文】夏季,秦国攻伐晋国。

楚杀其大夫宜申。

【译文】楚国杀了大夫宜申。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译文】从正月到七月没下雨。

历时而言不雨,文不闵雨也。不闵雨者,无志乎民也,。(

【译文】过了两个季节才记无雨,表明文公不为下雨的事忧虑。不为下雨忧虑的人,不为民着想呵。

及苏子盟于女栗。

【译文】鲁公和苏子在女栗会盟。

冬,狄侵宋。

【译文】冬季,狄人侵略宋国。

楚子、蔡侯次于厥貉。

【译文】楚王,蔡侯临时驻留在厥貉。

文公十一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六年)

十有一年,春,楚子伐麇。

【译文】十一年,春,楚国攻伐麇国。

夏,叔彭生会晋却缺于承匡。

【译文】夏天,叔彭生和晋国的却缺在承匡会见。

秋,曹伯来朝。

【译文】秋天,曹文公来鲁朝见。

公子遂如宋。

【译文】公子遂到宋国去。

狄侵齐。

【译文】狄人侵略齐国。

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

【译文】冬季,十月甲午日,叔孙得臣在咸地打败狄军。

不言帅师而言败何也?直败,一人之辞也。一人而曰败何也,以众焉言之也。传曰,长狄也,弟兄三人,佚害中国,瓦石不能害。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眉见于轼。然则何为不言获也?曰,古者,不重创,不擒二毛,故不言获,为内讳也。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

【译文】不说叔孙得臣率领军队,却直接说打败狄人是为什么?因为狄方就一个人。一个人为什么说打败?以众人口气说的,狄人指长狄,弟兄三个,轮流骚扰中原诸侯,(他们肌肤强健)瓦石都打不伤他们。叔孙得臣是最善射的人,射中狄人的眼睛。(他倒下)身子横占了九亩地。割下头装在车里,眉毛碰上车前横木。如此,那么为什么不说擒获长狄呢?古时,不射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拿头发半白的老人。所以不说擒获,是鲁国隐讳重伤长狄(射目又断首)。那个到齐国去的,王子成父杀了他,不知去晋国侵犯的,是被谁杀的。

文公十二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五年)

十有二年,春,王正月,郕伯来奔。

【译文】十二月,春,周历正月,郕国国君跑到鲁国避难。

杞伯来朝。

【译文】杞国国君来朝见鲁君。

二月,庚子,子叔姬卒。

【译文】二月庚子日,子叔姬去世。

其曰子叔姬,贵也,公之母姊妹也。其一传曰,许嫁,以卒之也。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

【译文】称子叔姬,因为她尊贵,是文公的同母姊妹。又一种解释是,订了婚,死后要记载。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行冠礼后就列入成年,三十岁娶妻。女子十五岁订婚,二十出嫁。

夏,楚人围巢。

【译文】夏天,楚国包围巢国。

秋,滕子来朝。

【译文】秋天,滕国国君来朝见鲁君。

秦伯使术来聘。

【译文】秦伯派大夫西乞术来访问鲁国。

冬,十有二月,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

【译文】冬季,十二月戊午日,秦、晋在河曲作战。

不言及,秦晋之战已亟,故略之也。

【译文】不用及字,因为秦晋交战已多次,所以省略不用。

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

【译文】季孙行父领兵在诸郓二地修筑城墙。

称帅师,言有难也。

【译文】说领兵(修城),是因为有危难。

文公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四年)

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译文】十三年,春,周历正月。

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

【译文】夏季,五月壬午日,陈共公去世。

邾子籧篨卒。

【译文】邾文公去世。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译文】从正月就没下雨,一直到秋季七月

大室屋坏。

【译文】世祖庙顶盖坏了。

大室屋坏者,有坏道也,讥不修也。大室犹世室也。

周公曰大庙,伯禽曰大室,群公曰宫。礼,宗庙之事,君亲割,夫人亲舂,敬之至也。为社稷之主,而先君之庙坏,极称之,志不敬也。

【译文】世祖庙的顶盖坏了,有坏的道理,讥斥不修缮。大室就像是世室。周公的庙叫太庙,伯禽的庙叫世庙,其他鲁公的庙叫宫。礼规定,祭祀用的牲肉要由国君亲自宰割,祭祀用的谷物由君夫人亲自舂好,表示对神祖恭敬到极点了。做为国家的君主,先君的庙毁坏了,房梁在撑者。记载下来。表明文公不敬祖。

冬,公如晋。卫侯会公于沓。

【译文】冬季,文公到晋国去。在沓地会见卫侯、

狄侵卫。

【译文】狄人侵略卫国、

十有二月,乙丑,公及晋侯盟。

【译文】十二月,乙丑日,文公和晋侯结盟。

公还自晋,郑伯会公于棐。

【译文】文公从晋返回,郑伯在棐地会见文公。

还者,事未毕也,自晋事毕也。

【译文】用还字,表示事情没办完,在晋国的事办完了。

文王十四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三年)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晋。

【译文】十四年,春,周历正月,文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邾人伐我南鄙,叔彭生帅师伐邾。

【译文】邾国攻伐鲁国南部边邑,叔彭生率领军队讨伐邾国。

夏,五月,乙亥,齐侯潘卒。

【译文】夏天,五月乙亥日,齐昭公去世。

六月,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伯、曹伯。晋赵盾。癸酉,同盟于新城。

【译文】六月,文公会见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伯、曹伯和晋国的赵盾,癸酉日,在新城签盟。

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译文】同,表示有共同目的,一同对付楚国。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译文】秋天,七月,有彗星进入北斗区域。

孛之为言犹茀也。其曰入北斗,斗有环域也。

【译文】孛就是指彗星。说它进入北斗,表明北斗星有一定区域。

公至自会。

【译文】文公会盟后回国告祭祖庙。

晋人纳捷菑于邾,弗克纳。

【译文】晋国送捷菑进邾国争当国君,没成功。

是却克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也?长毂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敻入千乘之国,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弗克纳。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义也。捷菑,晋出也。貜且,齐出也。貜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译文】晋人指的是却克。称他人,是轻视他。为什么轻视他?(他率领)长长的五百辆车队,绵延上千里,经过宋郑滕薛四国,到远方,想进入邾国,改换人家的君主。到了城下,才知道不对。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晚?没能把捷菑送回国。没攻伐怎么就说不能?按道理就不能。捷菑是晋女生的,貜且是齐女生的。貜且(是太子)为君是合礼的。捷菑要当君王,是不对的。

九月,甲申,公孙敖卒于齐。

【译文】九月甲申日,公孙敖死在齐国。

奔大夫不言卒。而言卒何也?为受其丧,不可不卒也。其地于外也。

【译文】逃亡的大夫死了不予记载,这次为什么记?因为要取回尸体,不能不记他的死。他死在国外。

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译文】齐公子商人杀死国君。

舍未逾年,其曰君何也?成舍之为君,所以重商人之弑也。商人其不以国氏何也?不以嫌代嫌也。舍之不日何也?未成为君也。

【译文】舍的君父死不满一年,为什么称他为君?称舍为君,是用以表示商人弑君的严重性。商人为什么不冠以国名?不用嫌隙代替嫌隙。舍死了不记日期是为什么?他还没正式当君王。

宋子哀来奔。

【译文】宋国的子哀跑来鲁国。

其曰子哀,失之也。

【译文】称他子哀,失礼了。

冬,单伯如齐。

【译文】冬天,单伯到齐国去。

齐人执单伯。

【译文】齐国捉住单伯。

私罪也。单伯淫于齐,齐人执之。

【译文】是通奸罪。单伯在齐淫乱,齐国捉住他。

齐人执子叔姬。

【译文】齐国抓住子叔姬。

叔姬同罪也。

【译文】叔姬和单伯一起犯罪。

文公十五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

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

【译文】十五年,春天,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

【译文】三月,宋国的司马华孙来鲁签盟。

司马,官也。其以官称,无君之辞也。来盟者何?前定也。不言及者,以国与之也。

【译文】司马是官名。用官名称呼,是没有君王的意思。来盟是什么意思?是先前约定好的。不说华孙和谁签盟,因为是以国的名义跟他签盟。

夏,曹伯来朝。

【译文】夏天,曹伯来鲁朝见。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译文】齐国把公孙敖的尸体送回鲁国。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译文】六月辛丑日是初一,发生日蚀。

鼓,用牲于社。

【译文】击鼓、杀牲祭土神(来救日蚀)。

单伯至自齐。

【译文】单伯从齐国回来。

大夫执则致,致则名。此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译文】大夫被抓,回国后要告祭祖庙,告祖就要记载名。这次为什么不记名?因为是天子命封的大夫。

晋却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

【译文】晋国的却缺领兵攻蔡国,戊申日,攻入蔡国。

秋,齐人侵我西鄙。

【译文】秋季,齐国侵犯鲁国西部边境。

其曰鄙,远之也。其远之何也?不以难介我国也。

【译文】提边邑,是强调它远。为什么要强调它远?不让危难接近鲁国国都。

季孙行父如晋。

【译文】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

【译文】冬季,十一月,诸侯在扈地结盟。

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

【译文】十二月,齐国送回子叔姬。

其曰子叔姬,贵之也。其言来归何也?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欲其免也。

【译文】称子叔姬,是尊称她。来归是什么意思?父母对子女,即使有罪,也想赦免他。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

【译文】齐国侵犯鲁国西部边邑,顺路又攻伐曹国,进入曹都的外城。

文公十六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一年)

十有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齐侯弗及盟。

【译文】十六年春,季孙行父在阳谷跟齐侯会见,齐侯不跟鲁签盟。

弗及者,内辞也。行父失命矣。齐得。内辞也。

【译文】用“弗及”,是替鲁隐讳的意思。季孙行父没有完成君命。齐侯做得对。替鲁国隐讳。

夏,五月,公四不视朔。

【译文】夏季五月,文公四个月不听朔。

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受乎祢庙,礼也。四不视朔,公不臣也,以公为厌政以甚矣。

【译文】天子向诸侯告朔,诸侯在父庙听朔,这是礼。文公四个月不听朔,这是不尽臣礼,认为他太厌政了。

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齐侯盟于师丘。

【译文】六月戊辰日,公子遂跟齐侯在师丘签约。

復行父之盟也。

【译文】又是季孙行父那次的盟约。

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死。

【译文】秋天,八月辛未日,夫人姜氏去世。

毁泉台。

【译文】泉台毁坏。

丧不贰事,贰事,缓丧也,以文为多失道矣。自古为之,今毁之,不如勿处而已矣。

【译文】在母丧时不能办两件事,办两件事就要延缓丧事。所以经文认为文公的行为是丧失正道了。古时造了台,现在拆毁它,不如不住算了。

楚人、秦人、巴人灭庸。

【译文】楚国、秦国和巴国灭了庸国。

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杵臼。

【译文】宋人杀了他们的国君。

文公十七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年)

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

【译文】十七年,春,晋国、卫国、陈国和郑国攻打宋国。

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声姜。

【译文】夏天,四月癸亥日,安葬君夫人声姜。

齐侯伐我西鄙,六月,癸未,公及齐侯盟于穀。

【译文】齐国攻伐鲁国西部边邑,六月,癸未日,鲁公和齐侯在穀地会盟。

诸侯会于扈。

【译文】诸侯在扈地会盟。

公至自谷。

【译文】文公从谷地回国,告祭祖庙。

冬,公子遂如齐。

【译文】冬天,公子遂到齐国去。

文公十八年

(公元前六百零九年)

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死于台下。

【译文】十八年,春天,周历二月,丁丑日,文公死在台下。

台下非正也。

【译文】台下,不是应死的处所。

秦伯萄卒。

【译文】秦康公去世。

夏,五月,戊戌,齐人弑其君商人。

【译文】夏天,五月戊戌日,齐人弑了自己的国君。

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

【译文】六月癸酉日,安葬鲁文公。

秋,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

【译文】秋天,公子遂,叔孙得臣到齐国。

使举上客,而不称介,不正其同伦而相介,故列而数之也。

【译文】使臣,只提正使,不必提副手。认为同等地位而分正副是不对的,所以列数出来。

冬,十月,子卒。

【译文】冬季十月,太子死。

子卒,不日,故也。

【译文】太子死,不记载日期,是有缘故的。

夫人姜氏归于齐。

【译文】夫人姜氏回齐国。

恶宣公也。有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有待贬绝,而恶从之者。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一曰就贤也。

【译文】认为宣公坏。有的人,不贬斥他。罪恶就显露出来。有的人,一贬斥他,罪恶才暴露出来。所谓姪娣,表明太子不是一人的。一妻生了子,许多妻妾都要为之操心。一种说法,认为宣公贤能而就位为君。

季孙行父如齐。

【译文】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莒弑其君庶其。

【译文】莒国杀了自己的国君庶其。